各有關單位:
根據《市質監(jiān)局關于下達2018年度武漢市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綜合管理類(第二批)》(武質技監(jiān)標[2018]5號)的要求,由武漢市勘察設計有限公司聯合相關單位共同起草的武漢市地方標準《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技術規(guī)程》(附件1)已完成征求意見稿。按照有關規(guī)定,現征求貴單位意見。請將意見填入對應《征求意見反饋表》(附件2)并加蓋單位公章后,紙質版(或掃描件)于2021年6月4日前反饋給武漢市勘察設計有限公司,逾期不復函,視為無意見。
聯 系 人: 廖翔
聯系方式: 18771072332
電子郵箱:83689879@qq.com
郵寄地址:武漢市江漢區(qū)萬松園路209號
郵政編碼:430022
附件1、武漢市地方標準《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技術規(guī)程》(征求意見稿)
附件2、《征求意見反饋表》
武漢市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武漢光谷交通建設有限公司
2021年4月27日
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技術規(guī)程
1 范圍
本規(guī)程規(guī)定了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的規(guī)劃選址、勘察、設計、施工和檢測與監(jiān)測等技術要求。
本規(guī)程適用于湖北省武漢市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的規(guī)劃選址、勘察、設計、施工及檢測監(jiān)測。
武漢市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的規(guī)劃選址、勘察、設計、施工及檢測監(jiān)測,除應符合本規(guī)程外,尚應符合國家、湖北省及武漢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 51254 高填方地基技術規(guī)范
GB 50330 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
GB 50021 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
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
GB 50010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
GB 50014 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
GB 50069 給水排水工程構筑物結構設計規(guī)范
GB 51018 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guī)范
GB 50433 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guī)范
GB 50202 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
GB 50141 給水排水構筑物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
GB 50268 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
GB 50869 生活垃圾衛(wèi)生填埋處理技術規(guī)范
GB/T 32864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guī)范
GB/T 38509 滑坡防治設計規(guī)范
GB/T 51192 公園設計規(guī)范
GB/T 38360 裸露坡面植被恢復技術規(guī)范
GB/T 51351 建筑邊坡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
GB/T 50290 土工合成材料應用技術規(guī)范
JGJ 79 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
JGJ 94 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
JGJ 106 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guī)范
CJJ 56 市政工程勘察規(guī)范
CJJ 194 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
CJJ 134 建筑垃圾處理技術規(guī)范
CJJ 82 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
CJJ/T 292 邊坡噴播綠化工程技術標準
DL/T 5395 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guī)范
DZ/T 0219 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guī)范
JTGD 63 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
JTG/TD 33 公路排水設計規(guī)范
SL 386 水利水電工程邊坡設計規(guī)范
T/CAGHP 027 坡面防護工程設計規(guī)范(試行)
DB 42/169 巖土工程勘察工作規(guī)程
DB 42/242 建筑地基基礎技術規(guī)范
3 術語與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規(guī)程。
3.1
固體廢棄物 solid waste
工程建設中不能利用的開挖土石方、拆除混凝土或其混合物的總稱。
3.2
堆填 landfill
將車載填料均勻傾卸攤鋪于擬填筑場地的施工方法。
3.3
堆填邊坡 landfill slope
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分層填筑、分層壓實堆填而形成的邊坡。
3.4
堆填工程安全等級 Safety level of landfill engineering
根據場地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堆填方量、最大堆填高度及破壞后果,劃分堆填工程的安全等級。
3.5
最大堆填高度 Maximum landfill height
堆填最高點與堆填場周邊地表的相對高差。
3.6
場址適宜性 site suitability
場地作為固體廢棄物堆填場的適宜程度。
3.7
支擋結構 retaining structure
堆填邊坡中為保持邊坡穩(wěn)定并控制其變形而采用的抗滑支護樁(墻)、錨固等結構體系的總稱。
3.8
坡面防護 slope protection
為了防止邊坡坡面在大氣中受到水、溫度、風等自然因素反復作用下出現剝落、碎落、沖刷或表層土溜坍等破壞現象而采取的保護措施。
3.9
排水盲溝 hidden drainage ditch
埋置在堆填區(qū)底部或堆填體內部,采用高過濾性能填料或內置滲管的用于匯集和排除地下水和內部滲水的暗渠。
3.10
土工格柵 geogrid
具有較高強度,其開孔可容周圍土、石或其他土工材料穿入,用于加筋的平面材料。
3.11
填筑地基處理 filled ground treatment
采用強夯、振動碾壓、沖擊壓實或其他方法將黏性土、砂性土、碎石、塊石等填筑材料處理密實的技術措施。
3.12
綠色設計 green design
填筑設計中體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在滿足填筑功能的基礎上,實現填筑全壽命周期內的資源節(jié)約和環(huán)境保護,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
3.13
動態(tài)設計 dynamic design
根據信息法施工和施工勘察反饋的資料,對地質結論、設計參數及設計方案進行再驗證,確認原設計條件有較大變化,及時補充、修改原設計。
3.14
綜合設計 integrated design
填筑設計中體現特色化、整體化的理念,在滿足填筑邊坡穩(wěn)定的基礎上,實現填筑場地及其周邊環(huán)境設計中人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保、節(jié)能等方面的和諧共生。
3.15
信息化施工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根據施工現場的地質情況和監(jiān)測數據,對地質結論、設計參數進行驗證,對施工安全性進行判斷并及時修正施工方案的施工方法。
3.16
長期監(jiān)測 long-term monitoring
固體廢棄物堆填工程竣工后,有固定頻率的連續(xù)監(jiān)測。
4 符號
下列符號適用于本規(guī)程。
4.1 抗力、材料性能、作用與作用效應
K——地基彈性的抗力地基系數
Q——計算(設計)流量(m3/s)
q——設計降雨強度[(L/(s*hm2)]
P——設計重現期
t ——暴雨歷時(min)
n ——面積參數
K ——徑流模數
V ——溝(管)內的平均流速(m/sw)
Ws ——滲透量(m3)
K——土壤滲透系數(m/s)
J——水力坡降
Ts——滲透時間(s)
4.2 幾何參數
H——最大堆填高度
F ——匯水面積(km2)
As ——溝(管)的設計過水斷面面積(m2)
As ——有效滲透面積(m2)
4.3 計算系數
ψ——徑流系數
α——綜合安全系數
K——土壤滲透系數(m/s)
5 總則
5.1 為了在武漢市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工程的規(guī)劃選址、勘察、設計、施工及檢測監(jiān)測中執(zhí)行國家的技術經濟政策,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確保質量、保護生態(tài)及環(huán)境,制定本規(guī)程。
5.2 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工程應綜合考慮填筑場地的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工程特點、使用要求、環(huán)境條件、施工條件和工期等因素,因地制宜,精心設計,精心施工。
6 基本規(guī)定
6.1 根據場地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堆填方量、最大堆填高度及破壞后果,堆填工程安全等級可按表1劃分。
表1 堆填工程安全等級劃分
最大堆填高度
H/m |
堆填方量
V/萬m3 |
破壞后果與場地地質條件 |
|
很嚴重 |
嚴重 |
不嚴重 |
|
Ⅰ |
Ⅱ |
Ⅲ |
Ⅰ |
Ⅱ |
Ⅲ |
Ⅰ |
Ⅱ |
Ⅲ |
|
H≥50 |
V≥500 |
一 |
一 |
一 |
二 |
|
500>V≥100 |
一 |
一 |
二 |
一 |
二 |
|
V<100 |
一 |
一 |
二 |
一 |
二 |
|
50>H≥20 |
V≥300 |
一 |
一 |
一 |
二 |
|
300>V≥100 |
一 |
一 |
二 |
一 |
二 |
|
V<100 |
一 |
一 |
二 |
一 |
二 |
|
H<20 |
V≥100 |
一 |
一 |
二 |
二 |
三 |
|
100>V≥50 |
一 |
一 |
二 |
二 |
三 |
|
V<50 |
一 |
一 |
二 |
三 |
|
-
破壞后果分類:
很嚴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
嚴重: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
不嚴重:可能造成財產損失。
-
場地地質條件分類:
Ⅰ、復雜——微弱或中等全新活動斷裂帶;抗震危險地段;不良地質作用中等-較強烈發(fā)育,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地段;地形地貌復雜;地下水對工程的影響很大;巖土種類多,很不均勻;地基、邊坡的巖土性質變化大;存在需進行專門治理的特殊性巖土。
Ⅱ、中等復雜——非全新活動斷裂帶;抗震不利地段;不良地質作用一般發(fā)育,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地段;地形地貌較復雜;地下水對工程的影響較。粠r土種類多,不均勻;地基、邊坡的巖土性質變化較大;特殊性巖土不需要專門治理。
Ⅲ、簡單——無活動斷裂;抗震一般和有利地段;不良地質作用弱-不發(fā)育,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地段;地形地貌簡單;地下水對工程無影響;巖土種類單一,均勻;地基、邊坡的巖土性質變化不大;無特殊性巖土。 |
|
|
|
|
|
|
|
|
|
|
|
|
|
|
|
|
|
|
6.2 項目選址應符合相關規(guī)劃,滿足相關標準和規(guī)范要求,宜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場地堆填的適宜性作出合理分析,為固體廢棄物堆填場提供基本依據。
6.3 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工程的勘察應配合工程建設分階段進行。原場地(含既有邊坡)勘察分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詳細勘察三個階段。
6.4 堆填工程設計前應完成堆填選址和勘察資料收集,選取代表性樣本進行試驗檢測,結合現場勘察與檢測結果,確定堆填邊坡的處理范圍、處理方法及技術要求。
6.5 堆填邊坡設計宜采用綜合設計,體現綠色環(huán)保理念,鼓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
6.6 排水工程應符合項目所在地區(qū)的國土空間規(guī)劃、城鎮(zhèn)總體規(guī)劃、流域規(guī)劃、排水專項規(guī)劃以及豎向規(guī)劃等要求,體現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并與地區(qū)其它相關專項規(guī)劃進行銜接。
6.7 堆填工程應采取信息化動態(tài)法施工,對堆填工程宜利用監(jiān)測信息進行反分析,檢驗校核設計與施工參數,指導后續(xù)的設計和施工。
6.8 堆填工程應明確危大工程的重點部位和環(huán)節(jié),進行危險源辨識并制定針對性施工組織設計、專項施工方案及應急預案。
6.9 原場地地基和堆填地基應對堆填過程和施工完成后的地基變形進行監(jiān)測。對重要的建構筑物或對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堆填地基和堆填工程應進行長期監(jiān)測。
6.10 固體廢棄物堆填工程施工質量檢驗應包括施工期主要材料、半成品、構(配)件等產品的進場檢驗、施工過程中間質量檢驗和施工完成后的質量檢驗。
7 選址
7.1 一般規(guī)定
7.1.1 應按照“不占水面,不占綠地,不占基本農田”的原則,不影響防洪排澇、不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影響農田耕地。
7.1.2 應與當地的大氣防護、水土資源保護、自然保護及生態(tài)平衡要求相一致;
7.1.3 應綜合考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質等條件對周圍人居環(huán)境、工程建設投資、運行成本和運輸費用的影響,經過多方案比選后確定。
7.1.4 宜與山體修復、堆山造景、湖泊岸線整治等景觀修復工程相結合,優(yōu)先選用廢棄的采礦坑、破損山凹地、廢溝渠、需地形塑造的低洼地等可受納固體廢棄物的場地設置。
7.1.5 禁止在對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重大基礎設施及城市防洪排澇安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有重大影響的區(qū)域布設堆填場。
7.2 選址要求
7.2.1 堆填場選址應搜集以下基礎資料:
-
城市總體規(guī)劃、城市土地規(guī)劃、城市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城市防洪排澇專業(yè)規(guī)劃;
-
土地利用價值及征地費用;
-
附近居住情況與公眾反映;
-
地形、地貌及相關地形圖;
-
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
-
周邊區(qū)域道路交通、給排水、供電、土石料條件;
-
設計頻率洪水位、降水量、蒸發(fā)量、夏季主導風向及風速、基本風壓值;
-
服務范圍的工程固體廢棄物量、性質及收集運輸情況;
-
其他與堆填場選址相關資料。
7.2.2 堆填場選址不應設在下列地區(qū):
-
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易發(fā)區(qū);
-
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補給區(qū)、水源保護區(qū)、濕地沼澤保護區(qū);
-
洪泛區(qū)和泄洪道范圍;
-
尚未開采的地下蘊礦區(qū);
-
珍貴動植物保護區(qū);
-
文物古跡區(qū),考古學、歷史學及生物學研究考察區(qū);
-
軍事要地、軍工基地和國家保密地區(qū);
-
重要的地下管廊設施(如高壓天然氣、石油)影響范圍。
7.2.3 堆填場選址應符合下列要求:
-
應充分尊重與利用天然地形以增大堆填容量;
-
應選擇在生態(tài)資源、地面水系、機場、文化遺址、風景區(qū)等敏感目標少的區(qū)域;
-
不應受洪水或內澇的威脅;必須建在該類地區(qū)時,應有可靠的防洪、排澇措施,其防洪標準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防洪標準》GB 50201-2014的有關規(guī)定;
-
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應滿足堆填要求;
-
應有良好的電力、給水和排水條件;
-
土地利用價值及征地費用合理;
-
交通方便,運距合理,并應綜合考慮堆填場的服務區(qū)域、受納能力、預留發(fā)展等因素;
-
應符合環(huán)境影響評價的要求。
7.3 場址適宜性分析
7.3.1 場址適宜性可劃分為適宜、較適宜、適宜性差和不適宜等四級。
7.3.2 場址適宜性的定性分析應滿足條文說明表6的規(guī)定,按照條文說明表6評定劃分為適宜的場地,可不進行場地適宜性的定量分析。
7.3.3 對條文說明表6中的要素難以定性分析的,可結合定量分析的方式通過專家論證、專題研究等多種方式確定。同時,通過對選址場地進行地形測量、地質勘察和初步方案設計完成選址報告,通過審查并報行政主管部門審核確定場址。
8 勘察
8.1 一般規(guī)定
8.1.1 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工程勘察的范圍應包括原場地(含既有邊坡)及其臨近影響地段、支擋工程等。
8.1.2 堆填工程原場地中的既有邊坡應進行邊坡工程勘察,邊坡工程勘察宜與原場地勘察一并進行,但應滿足邊坡勘察的工作深度和要求;支擋工程在平面布置確定后可直接進行詳細勘察;根據工程需求可開展必要的補充勘察或施工勘察。
8.1.3 堆填工程場地復雜程度、巖土條件復雜程度可按表2、表3確定。
表2 場地復雜程度等級
等級 |
場地復雜
程度 |
劃分依據 |
一級 |
復雜 |
地形地貌復雜,抗震危險地段,不良地質作用強烈發(fā)育,地質環(huán)境已經或可能受到強烈破壞,地下水對工程的影響很大;周邊環(huán)境條件復雜 |
二級 |
中等復雜 |
地形地貌較復雜,抗震不利地段,不良地質作用一般發(fā)育,地質環(huán)境已經或可能受到一般破壞,地下水對工程的影響較。恢苓叚h(huán)境條件中等復雜 |
三級 |
簡單 |
地形地貌簡單,抗震一般和有利地段,不良地質作用不發(fā)育,地質環(huán)境基本未受破壞,地下水對工程無影響;周邊環(huán)境條件簡單 |
表3 巖土條件復雜程度等級
等級 |
巖土條件復雜程度 |
劃分依據 |
一級 |
復雜 |
巖土種類多,很不均勻;地基、邊坡的巖土性質變化大;
存在需進行專門治理的特殊性巖土 |
二級 |
中等復雜 |
巖土種類多,不均勻;地基、邊坡的巖土性質變化較大;
特殊性巖土不需要專門治理 |
三級 |
簡單 |
巖土種類單一,均勻;地基、邊坡的巖土性質變化不大;
無特殊性巖土 |
8.1.4 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工程勘察等級應根據場地復雜程度等級、巖土條件復雜程度和堆填工程安全等級按下列條件劃分:
-
甲級:在場地復雜程度等級、巖土條件復雜程度等級、工程安全等級中有一項或多項為一級;
-
乙級:除勘察等級為甲級和丙級以外的勘察項目;
-
丙級:場地復雜程度等級、巖土條件復雜程度等級、工程安全等級均為三級。
8.1.5 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的工程地質調查和測繪、巖土分類、勘探、取樣、原位測試、室內試驗、水和土腐蝕性的評價、現場檢驗與監(jiān)測應執(zhí)行現行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中的相關規(guī)定。當有特殊要求時,可參照相關國家、行業(yè)、地方標準執(zhí)行。
8.1.6 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的工程場地地震效應評價應符合現行國家及行業(yè)抗震設計標準的規(guī)定。
8.2 原場地勘察
8.2.1 原場地可行性研究勘察
8.2.1.1 可行性研究勘察應以搜集資料、工程地質測繪和調查為主,工程地質測繪比例尺宜采用1:1000~1:2000,必要時輔以少量的鉆探、物探、原位測試及室內試驗工作。
8.2.1.2 可行性研究勘察應調查和分析評價下列內容:
-
搜集區(qū)域地質、構造、地震、水文、氣象、地形、地貌等資料,調查當地多年平均降雨量、年最大降雨量、月最大降雨量;
-
調查堆填場的匯水面積、地表徑流和地下補給量、多年一遇洪峰流量,調查堆填場及周圍山洪、沖溝和河流沖淤等情況;
-
調查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概況;
-
調查擬建場區(qū)周邊環(huán)境條件,臨近的水源地保護區(qū)、水源開采情況和環(huán)境保護要求;
-
調查場地地震效應,劃分抗震地段類別,分析評價可能誘發(fā)的次生地質災害以及對工程的不利影響;
-
調查場地特殊性巖土、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分析其對場地及堆填工程的影響;
-
分析評價擬建場地的穩(wěn)定性和和工程建設的適宜性。
8.2.2 原場地初步勘察
8.2.2.1 初步勘察應以工程地質測繪為主,比例尺宜采用1:500~1:1000;輔以鉆探、物探、原位測試及室內試驗工作。
8.2.2.2 初步勘察宜在可行性研究勘察的基礎上,初步查明擬建場地的巖土工程條件,對堆填工程的總平面布置、場地穩(wěn)定性、邊坡穩(wěn)定性、特殊性巖土、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環(huán)境影響等進行初步評價,并提出設計、施工所需的初步建議及設計參數。
8.2.2.3 初步勘察應查明和分析評價下列內容:
-
初步查明場地地形地貌特征和氣象水文條件;
-
初步查明場地巖溶、滑坡和其它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的分布、規(guī)模、成因、發(fā)展趨勢等,對不良地質作用、特殊性巖土、巖溶和邊坡的穩(wěn)定性作出初步分析評價并提出初步的防治措施建議;
-
初步查明場地地基土層結構、成因、地質年代及其工程性質;
-
初步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以及和地表水的補排關系;
-
初步判定水和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
-
初步評價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
-
評價擬建場地的穩(wěn)定性和適宜性;
-
根據場地巖土條件,初步分析評價堆填場地的地基承載力、穩(wěn)定性,提供堆填場地初步設計所需的巖土參數,對堆填場地地基設計與施工提出初步建議,當需要采用地基處理時還應提供地基處理設計、施工所需的巖土參數。
8.2.2.4 初步勘察階段勘探點的間距宜根據場地及巖土條件的復雜程度按表4確定。
表4 原場地初步勘察勘探點間距
場地及巖土條件復雜等級 |
勘探點間距(m) |
復雜 |
50~100 |
中等 |
100~150 |
簡單 |
150~300 |
8.2.2.5 初步勘察勘探孔可按方格網布置,對場地及巖土條件特別復雜的區(qū)段,可加密勘探點,并布置控制性橫剖面。
8.2.2.6 填筑材料調查
-
填筑材料調查工作以搜集資料、踏勘調查為主,必要時可輔以少量勘探和試驗工作,應收集和調查填筑材料的成分、粒度、物理化學性質、儲量和分布;
-
搜集調查填筑材料初始狀態(tài)下的巖土類別、滲透系數、含水量、液塑限、有機質含量、自由膨脹率、PH值、軟化系數、最大干密度、最優(yōu)含水率等巖土指標。填筑材料調查分類和土工試驗應分別符合《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和《土工試驗規(guī)程》的有關規(guī)定要求;
-
分析評價填筑材料對水源、巖土體的污染及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判斷各類填筑材料的填筑適宜性,提出填筑材料的使用要求和建議。
8.2.3 原場地詳細勘察
8.2.3.1 詳細勘察應充分利用初步勘察資料上,可采用鉆探、物探、原位測試和室內試驗等手段進行,地質條件復雜地段應進行工程地質測繪,比例尺宜采用1:200~1:500。
8.2.3.2 詳細勘察應針對工程特點和場地巖土條件,進行巖土工程分析與評價,提出設計施工和監(jiān)測工作的建議,并對不穩(wěn)定地段和環(huán)境影響進行評價,提出治理建議,提供設計和施工所需的巖土參數及有關結論和建議;對需要采用的地基處理的地段提出地基處理方法的建議并分析地基處理對工程環(huán)境影響的有關問題;對工程安全有影響的既有邊坡應做專門的邊坡勘察并對邊坡的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評價。
8.2.3.3 詳細勘察應查明和分析評價下列內容:
-
詳細查明場地地形地貌特征和氣象水文條件;
-
詳細查明場地地層結構及其物理、力學性質;
-
詳細查明特殊土、回填土、河湖溝坑及暗浜的分布范圍,分析相關巖土工程問題和對設計與施工的影響;
-
詳細查明地下水埋藏條件及其和地表水的補排關系,提供地下水位動態(tài)變化幅度,分析評價其對工程建設和安全運營的影響;
-
評價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對場地及堆填工程的影響,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議,對于巖溶場地還應進行巖溶穩(wěn)定性分析評價,對有影響地段還應提出處理意見和建議;
-
對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進行評價,評價堆填體在地震作用下的穩(wěn)定性和地震液化可能性,提供抗震設計的有關參數;
-
判定水、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評價堆填體對環(huán)境的影響;
-
評價擬建場地的穩(wěn)定性和工程建設適宜性;
-
對地基的均勻性、壓縮性、承載力進行分析與評價,提供堆填場地施工圖設計所需的巖土參數,對堆填場地地基設計、施工與檢測監(jiān)測提出建議;
-
對原場地地表土處理、既有邊坡坡面處理、軟弱土和特殊土處理提出設計和施工方面的建議,當需要采用地基處理時還應提供地基處理方案和設計、施工所需的巖土參數;
-
分析評價堆填區(qū)的地基承載力、穩(wěn)定性,提供地基沉降計算參數,工程需要時應分析預測地基沉降性狀。
8.2.3.4 詳細勘察勘探點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
詳細勘察階段勘探點宜沿設計堆體邊坡走向布置。當局部地形和巖土條件特別復雜時應加密;
-
詳細勘察階段堆填區(qū)勘探點的間距可根據場地和巖土條件的復雜程度按表5確定;
表5 原場地詳細勘察勘探點間距
場地及巖土條件復雜等級 |
勘探點間距(m) |
復雜 |
30~50 |
中等 |
50~75 |
簡單 |
75~150 |
-
每個地貌單元、不同地貌單元交界部位、相同地貌內的不同工程地質單元均應布置勘探點,在微地貌和地層變化較大的地段予以加密;
-
當場地分布有填埋的溝坑和暗藏的古河道、溝、浜等時,勘探點的間距宜控制在20m~40m,控制邊界線勘探點間距可適當加密;
-
對巖溶場區(qū)應滿足查明巖溶充填物及巖溶發(fā)育情況的要求。
8.2.4 符合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進行施工勘察:
-
當設計變更且原有勘察資料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
-
因受地面條件限制或場地巖土條件特殊,詳細勘察無法查明有關巖土工程條件;
-
工程周邊環(huán)境條件、場地的巖土條件(含地下水)在施工期間發(fā)生較大變化,并可能對設計與施工產生較大影響。
8.2.5 勘察的勘探孔深度應符合下列要求:
-
控制性勘探孔數量不宜少于勘探孔總數的1/3,采取土樣和原位測試勘探孔數量不宜少于勘探孔總數的1/2;
-
堆填區(qū)的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宜達到原地面以下10m,在挖方地段宜達到基層設計標高以下4m,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應滿足地基承載力、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評價要求,控制性勘探孔應滿足變形及穩(wěn)定性分析計算的要求;
-
當堆填區(qū)分布有填土、軟土和可液化層時,勘探孔應適當加深,以滿足地基處理、沉降或穩(wěn)定性計算的要求;
-
在預定的勘探深度內遇見基巖,控制性勘探孔(井)應鉆(挖)入基巖適當深度,并查明基巖風化情況,一般性勘探孔可鉆至基巖頂板,巖溶勘察鉆孔的深度應穿透表層巖溶育帶。
8.2.6 勘察的取樣和測試、室內土工試驗、水文地質實驗工作應符合下列要求:
-
取樣鉆孔數量不宜少于總勘探孔數的1/3;
-
采取土(巖)樣的豎向間距應按設計要求、地基的均勻性和代表性確定。在原地面或基層面設計標高以下1.5m(軟土地區(qū)3m)深度范圍內的取土間距為0.5m,其下可適當放寬;
-
主要巖土層和軟弱層應采集試樣進行物理力學性能試驗,對于特殊巖土尚應進行判別指標和強度指標試驗,每層巖土主要指標的試樣數量:土層不應少于6個,巖石抗壓強度和抗剪強度不應少于6個,巖體和結構面的抗剪強度宜采用現場試驗確定;
-
軟土地區(qū)宜進行固結試驗(提供Cv、Ch)、現場十字板剪切試驗或室內不固結不排水試驗及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提供次固結系數和試驗各級壓力下的e-p數值;
-
遇地下水的鉆孔宜量測地下水位,并取水樣進行化驗,確定對混凝土和金屬的腐蝕性;
-
進行與工程有關的簡易水文地質試驗,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時還應進行專門的水文地質勘察工作;
-
工程需要時宜進行場地波速測試及對筑填土料進行擊實試驗。
8.3 既有邊坡勘察
8.3.1 堆填工程的邊坡包括填筑前的既有邊坡和因填筑所行成的挖方邊坡和填方邊坡。
8.3.2 擬建堆填工程原場地或其附近存在對工程安全有影響的既有邊坡時,應進行專門的邊坡勘察;擬建堆填工程原場地或其附近存在對工程安全有影響的危巖或崩塌時,應進行危巖和崩塌的勘察。
8.3.3 既有邊坡的勘探范圍應包括坡面區(qū)域和坡面外圍的一定區(qū)域,以及可能對堆填工程有潛在安全影響的區(qū)域,且應滿足《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第4.2.5中的要求。
8.3.4 既有邊坡工程勘探宜采用鉆探、坑(井)探和槽探等方法,必要時可輔以硐探和物探方法。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應穿過最深潛在滑動面進入穩(wěn)定層不小于 5m,并應進入坡腳地形剖面最低點和支護結構基底下不小于3m。
8.3.5 既有邊坡勘察應查明巖土分布情況及影響邊坡穩(wěn)定的工程地質問題,提供驗算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及計算所需的物理、力學參數。
8.3.6 根據邊坡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巖土體結構特征以及已經出現的變形破壞跡象對邊坡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評價,對邊坡的可能破壞形式和邊坡穩(wěn)定性狀態(tài)做出定性判斷,并提出潛在的不穩(wěn)定邊坡的整治措施和設計、施工、監(jiān)測方面的建議。
8.3.7 既有邊坡勘察勘探線應垂直邊坡走向或平行主滑方向布置,詳勘的線、點間距可按表6確定,且對每一單獨邊坡段勘探線不宜少于2條,每條勘探線不應少于2個勘探孔。
表6 既有邊坡詳細勘察勘探點間距
邊坡工程安全等級 |
勘探點間距(m) |
一級 |
≤30 |
二級 |
30~40 |
三級 |
40~75 |
注:初勘的勘探線、點間距可適當放寬,每一單獨邊坡段勘探線不宜少于1條,每條勘探線不應少于2個勘探孔。
8.3.8 主要巖土層和軟弱層應采集試樣進行物理力學性能試驗,用于穩(wěn)定性計算時土的抗剪強度指標宜采用直接剪切試驗獲取。每層巖土主要指標的試樣數量:土層不應少于6個,巖石抗壓強度不應少于9個。有條件時應進行結構面的抗剪強度試驗,當無條件進行試驗時,可按《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表 4.3.1 和反算分析等方法綜合確定。
8.3.9 邊坡巖土工程勘察工作中的探井、探坑和探槽等,在野外工作完成后應及時封填密實。
8.3.10 危巖和崩塌勘察應對崩塌危害做出工程建設適宜性的評價,并根據崩塌產生的機制提出防治建議。勘察方法以工程地質測繪為主,危巖崩塌區(qū)測繪的比例尺宜采用1:500~1:1000;危巖體危巖崩塌方向主剖面的比例尺宜采用1:200。
8.3.11 危巖崩塌勘察應查明危巖分布及產生崩塌的條件、危巖規(guī)模、類型、穩(wěn)定性以及危巖崩塌危害的范圍等,重點查明危巖崩塌區(qū)的巖體結構類型、結構、面形狀、組合關系、閉合程度、力學屬性、貫通情況和巖性特征、風化程度以及下覆洞室等,應根據危巖的破壞型式按單個危巖形態(tài)特征進行定性或定量評價,并提供相應圖件,標明危巖分布、大小和數量。
8.3.12 危巖穩(wěn)定性判定時應對張裂縫進行監(jiān)測。對破壞后果嚴重的大型危巖,應結合監(jiān)測結果對可能發(fā)生崩塌的時間、規(guī)模、方向、途徑和危害范圍做出預測。
8.4 支擋工程勘察
8.4.1 當固體廢棄物堆填工程需要設置抗滑樁、擋土墻等支擋工程時,應對抗滑樁、擋土墻等支擋工程進行詳細勘察。
8.4.2 勘察工作應查明地基的巖土工程條件,提供抗滑樁、擋土墻等支擋工程的基礎持力層建議和相關巖土技術參數。
8.4.3 勘探點宜沿抗滑樁、擋土墻等支擋工程的軸線布置;沿軸線每隔(2-4)倍孔距布置一條垂直與支擋工程的軸線的橫斷面勘探線,每條勘探線可布置2-3個勘探孔。當場地或巖土條件復雜、設計有特殊要求時,可加密布點?碧近c的間距可根據坡面防護工安全等級按表7確定。
表7 詳細勘察勘探點間距
場地及巖土條件復雜等級 |
勘探點間距(m) |
復雜 |
10~20 |
中等 |
20~30 |
簡單 |
30~50 |
8.4.4 勘探孔深度應符合下列要求:
-
當采用抗滑樁時,勘探孔深度宜達到預計的樁端以下3~5倍樁徑且不小于3m;
-
對覆蓋層較薄的巖質地基,勘探孔深度應達到可能的持力層(或埋置深度)以下3m~5m,或嵌巖面以下3~5倍樁徑,并穿過溶洞、破碎帶,達到穩(wěn)定地層;
-
當采用擋土墻時,勘探孔深度宜取基底下0.6~1.5倍的基礎寬度,且不應小于5m;
-
支擋工程的勘察孔深度應滿足穩(wěn)定性分析評價和地基處理的要求,支擋工程的勘察孔深度尚應滿足地基承載力的分析評價要求。
8.4.5 取樣和原位測試的控制性勘探點數量應按地基土的均勻性、代表性和設計要求確定,并應不少于勘探點總數的1/2;當勘探點總數少于3個時,每個勘探孔均應取樣或進行原位測試。
8.4.6 支擋工程勘察勘察重點分析評價應包括:
-
分析評價擋土墻基礎的地基承載力、穩(wěn)定性,提供地基沉降計算參數,提出地基處理方法的建議;
-
分析擬選樁端持力層及下臥層的分布規(guī)律,提出樁端持力層方案的建議;工程需要時,尚應提供變形驗算參數;
-
提供樁基變形驗算的巖土技術參數,評價成(沉)樁可能性,論證樁的施工條件及其對環(huán)境的影響;
-
評價支擋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穩(wěn)定性,提出抗震措施和建議。
8.4.7 當涉及特殊性巖土時,支擋工程的分析評價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
對巖溶發(fā)育地區(qū),應根據巖溶發(fā)育的地質背景、溶洞、土洞、塌陷的形態(tài)、平面位置和頂底標高,分析巖溶的穩(wěn)定性及其對擬建抗滑樁、重力式擋土墻等支擋工程的影響,提出治理和監(jiān)測的建議,對巖溶中-強發(fā)育區(qū)還應進行施工勘察工作;
-
對膨脹土地區(qū),應評價膨脹巖土的工程特性,根據場地的環(huán)境條件和土體增水后體積膨脹、強度衰減和失水后體積收縮、強度增大的變化特點,綜合評價支擋工程的地基強度和變形特征;
-
對厚層填土地區(qū)采用樁基時,尚應分析產生樁側負摩阻力的可能性及其對基樁承載性狀的影響,提供負摩阻力系數和減少負摩阻力措施的建議。
8.5 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制
8.5.1 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工程勘察資料整理應在工程地質測繪、勘探、室內試驗和原位測試、搜集已有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勘察階段和具體工程要求進行。
8.5.2 對各類巖土工程問題應在足夠的試驗與測試數據基礎上,充分考慮當地工程或類似工程經驗,依據具體工程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
8.5.3 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書應數據無誤,結論有據,建議合理,文字通順,圖表清晰,內容齊全。勘察報告宜包括:
-
勘察目的、任務要求和依據的技術標準;
-
工程概況;
-
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
場地地形、地貌、地層、地質構造、巖土性質及其均勻性;
-
各項巖土性質指標,巖土的強度參數,變形參數,地基承載力的建議值;
-
地下水埋藏條件、變化規(guī)律及其和地表水的補排關系的分析;
-
土和水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評價;
-
可能影響工程穩(wěn)定的不良地質作用的描述及其危害程度的評價;
-
堆填區(qū)的地基承載力、穩(wěn)定性分析評價及設計所需的各項巖土參數;
-
既有邊坡穩(wěn)定性、堆填體邊坡支護分析評價及設計所需的各項巖土參數;
-
場區(qū)設施建(構)筑物的地基基礎方案和地基處理方案的分析評價及設計所需的各 巖土參數;
-
對工程施工及建(構)筑物使用過程中的巖土工程問題的分析預測及預防、監(jiān)控及治理措施的建議;
-
各分項工程的重點分析評價內容;
-
附圖表:勘探點平面布置圖、工程地質柱狀圖、工程地質剖面圖、原位測試成果圖表、室內試驗成果圖表等。
9 設計
9.1 一般規(guī)定
9.1.1 堆填工程設計應考慮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符合城市設計要求,做到環(huán)境美化,體現生態(tài)保護要求。
9.1.2 堆填邊坡工程設計前應進行下列工作:
-
搜集工程建設規(guī)劃、場地分區(qū)、地勢設計、功能使用要求、工程測量及巖土工程勘察資料;
-
了解堆填場地條件及水土保持、環(huán)境保護的相關規(guī)定和要求;
-
了解土方調配和總體施工方案,掌握堆填邊坡的形成條件;
-
當工程分期建設時,應結合工程建設規(guī)劃綜合進行堆填邊坡設計,減少臨時邊坡。
9.1.3 堆填邊坡支護形式應考慮場地地質條件和環(huán)境條件、堆填高度、堆填工程安全等級等。當工程條件許可時,應優(yōu)先采用坡率法。
9.1.4 當施工期堆填邊坡變形大于規(guī)范與設計允許值時,應采取臨時加固措施。
9.1.5 堆填邊坡區(qū)底部的碎石墊層、盲溝、透水管等應滿足填筑地基疏、排滲水及地下水的要求。
9.1.6 當場地、地形和填料等受到限制,堆填設計不能通過放坡滿足堆填邊坡穩(wěn)定要求時,可采用加筋土、擋土墻和抗滑樁等抗滑措施。
9.1.7 排水工程設計應體現海綿城市理念,盡量降低堆填前后場地徑流系數及峰值流量;
9.1.8 排水工程應與坡面防護及綠化恢復工程相統(tǒng)籌,并考慮環(huán)境保護和水土保持要求,以體現“生態(tài)、自然、和諧、統(tǒng)一”等原則。
9.2 填料要求及設計參數
9.2.1 壓實填土的填料可選用黏性土、灰土、級配較好的的砂土或碎石土,以及質地堅硬、性能穩(wěn)定、無腐蝕和無放射性危害的工業(yè)廢料等;靥钔敛坏檬褂媚嗵、淤泥、膨脹土、生活垃圾、有機質含量大于5%的土料,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粗粒土料中的粒徑大于2mm的顆粒質量應大于總質量的50%,不均勻系數應大于或等于10,曲率系數宜為1~3,級配應良好;
-
細粒土料主要為粉土和黏性土;
-
土夾石混合料中的粒徑大于2mm的顆粒質量應為總質量的30%~50%,最大粒徑不應大于800mm,并小于填筑層厚度的2/3;
-
其他填筑材料的組成應滿足設計要求,并應進行水穩(wěn)性、耐久性和無害性等試驗確認。
9.2.2 壓實填土的填料應通過物理性質試驗、擊實試驗、壓縮試驗和剪切試驗,確定堆填土最大干密度、天然含水量、最優(yōu)含水量、壓縮系數、壓縮模量及抗剪強度等力學性質指標。
9.2.3 填料的設計參數應由試驗和當地經驗確定,無條件時,可按表8確定。
表8 填料設計參數表
填料類型 |
內摩擦角(°) |
粘聚力(kPa) |
壓實度 |
細粒土料 |
12~15 |
15~22 |
90%以上 |
粗粒土料 |
25~28 |
3~5 |
85~90% |
土夾石混合料 |
16~22 |
15~20 |
85~90% |
9.3 堆填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
9.3.1 固體廢棄物堆填邊坡穩(wěn)定性計算采用的參數可結合室內相似條件下抗剪和現場抗剪試驗結果,結合當地工程經驗選取。
9.3.2 固體廢棄物堆填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宜根據堆填材料及堆填厚度等條件,采用下列方法:
-
當堆填邊坡物質均勻或相對軟弱時,宜采用圓弧滑動法分析;
-
當堆填邊坡存在高程變化較大的相對軟弱層時,宜采用折線滑裂面分析;
-
對結構較為復雜、破壞模式不明確的安全等級為一級的堆填邊坡除進行工程地質類比法和極限平衡法分析外,宜進行三維數值法分析。
9.3.3 固體廢棄物堆填邊坡穩(wěn)定性應進行整體抗滑穩(wěn)定、局部抗滑穩(wěn)定和抗傾覆穩(wěn)定分析,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初步計算時應根據與堆填相似條件下試驗獲得的巖土參數、原始表面形態(tài)、邊界條件等進行;
-
核算時應根據堆填邊坡加固處理后的巖土參數、地表形態(tài)、邊界條件等進行;
9.3.4 固體廢棄物堆填邊坡穩(wěn)定性計算安全系數不應小于表9的要求,特殊情況(如堆填邊坡周邊存在重要建構筑物)下安全系數可適當提高。
表9 固體廢棄物堆填邊坡穩(wěn)定安全系數
邊坡計算分類 |
一級 |
二級 |
三級 |
天然工況 |
暴雨工況 |
天然工況 |
暴雨工況 |
天然工況 |
暴雨工況 |
圓弧法 |
1.30 |
1.15 |
1.25 |
1.10 |
1.20 |
1.05 |
平面滑動法和折線法 |
1.35 |
1.20 |
1.30 |
1.15 |
1.25 |
1.10 |
9.4 坡率法
9.4.1 堆填邊坡形式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應在穩(wěn)定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不同堆填邊坡形式的比較,優(yōu)選適合擬建場地不同堆填邊坡的形式,并結合堆填邊坡形式優(yōu)化土石方量;
-
堆填邊坡形式和坡比應根據填料的物理力學性質、堆填邊坡高度、荷載、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堆填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及當地工程經驗等綜合確定,并采用上陡下緩形式,且滿足表10的要求。
表10 堆填邊坡形式和坡比
填料類型 |
綜合坡比 |
堆填邊坡設計參數 |
單級邊坡坡高(m) |
單級邊坡坡比 |
馬道寬度(m) |
馬道坡度(%) |
細粒土料 |
1:3.0~1:4.0 |
5~10 |
1:2.75~1:3.75 |
2.0~3.0 |
1~2 |
粗粒土料 |
1:2.0~1:3.0 |
10~15 |
1:1.75~1:2.75 |
2.0~3.0 |
1~2 |
土夾石混合料 |
1:2.5~1:3.5 |
7~12 |
1:2.25~1:3.25 |
2.0~3.0 |
1~2 |
9.4.2 填挖交界面過渡段處理設計
-
過渡段在場地設計標高下3.0m內挖方界面應按坡比1:10~1:8開挖成斜坡;
-
過渡段在場地設計標高下3.0m~8.0m內應按高寬比為1:2開挖成臺階,每步臺階高度宜為0.5m~1.0m;
-
對于場地設計標高下0.6m~8.0m內的填料和壓(夯)實法應與填筑區(qū)相同;填料為粗粒土料和土夾石混合料時可采用沖擊壓實法、強夯法處理,填料為土夾石混合料或細粒土料時可采用振動碾壓法、沖擊壓實法處理;
-
填挖交界面過渡段處理的壓(夯)實指標應符合《高填方地基技術規(guī)范》GB51254的規(guī)定。
9.5 抗滑樁
9.5.1 適用范圍與要求
-
抗滑樁可用于固體廢棄物堆填邊坡加固,一般布置于堆填邊坡體厚度較薄、推力較小且嵌巖段地基強度較高的地段;
-
抗滑樁截面形狀以矩形為主,截面寬度一般為1.5m~2.5m,截面長度一般為2.0m~4.0m;當堆填邊坡推力方向難以確定時,應采用圓形樁;
-
抗滑樁設置應保證堆填邊坡物質不越過樁頂或從樁間滑動;
-
抗滑樁嵌固段須嵌入穩(wěn)定巖(土)層中,嵌入段長度根據驗算確定,抗滑樁嵌固段長度宜為樁長的1/2~1/3。
9.5.2 設計計算
-
抗滑樁所受推力可根據邊坡的物質結構和變形滑移特性,分別按三角形、矩形或梯形分布考慮不同的計算公式;
-
抗滑樁設計荷載包括:坡體自重、孔隙水壓、滲透壓力等;
-
邊坡推力可采用傳遞系數法計算,抗滑樁樁前可進行土壓力計算。若被動土壓力小于滑坡剩余抗滑力時,樁的阻滑力按被動土力考慮;
-
抗滑樁受荷段樁身內力應根據邊坡推力和阻力計算確定,嵌固段樁身內力根據滑面處的彎矩和剪力按地基彈性的抗力地基系數(K)概念計算;
-
地基系數與邊坡基巖體性質相關,主要分為K法、m法兩種情況;
-
抗滑樁嵌固段樁底支承根據滑床巖土體結構及強度,可采用自由端、鉸支端或固定端;
-
抗滑樁的穩(wěn)定性與嵌固段長度、樁間距、樁截面寬度,以及滑床巖土體強度有關,可用圍巖允許側壓力公式判定;
-
抗滑樁嵌固段的極限承載能力與樁的彈性模量、截面慣性矩和地基系數相關。在進行內力計算時,應根據判定抗滑樁剛性樁或彈性樁特征,選取相應的內力計算公式。
9.5.3 構造設計
-
普通混凝土強度以及耐久性符合《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標準GB/T50476》的規(guī)定;
-
縱向受拉鋼筋應采用Ⅱ級以上的帶肋鋼筋或型鋼,直徑、間距、樁身截面尺寸措施等應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規(guī)定執(zhí)行、計算;
-
樁內不宜配置彎起鋼筋,可采用調整箍筋的直徑、間距和樁身截面尺寸等措施,以滿足斜截面的抗剪強度;
-
箍筋宜采用封閉式。肢數不宜多于3肢,其直徑在10~16mm之間,間距應小于500mm;
-
鋼筋應采用焊接、螺紋或冷擠壓連接。接頭類型以對焊、幫條焊和搭接焊為主。當受條件限制,必須在孔內制作時,縱向受力鋼筋應以對焊或螺紋連接為主;
-
樁的兩側及受壓邊,應適當配置縱向構造鋼筋,其間距宜為400~500mm,直徑不應小于12mm。樁的受壓邊兩側,應配置架立鋼筋,其直徑不宜小于16mm。
9.6 加筋土擋墻
9.6.1 一般適用高度不超過10m的垂直擋墻或高度不超過18m的臺階式擋墻。
9.6.2 設計計算
9.6.2.1 加筋土擋土墻應進行下列驗算:
-
整體穩(wěn)定性;
-
內部穩(wěn)定性驗算,包括加筋材料的強度驗算和筋材錨固長度驗算。
9.6.2.2 加筋土擋墻設計采用極限平衡法,應包括下列內容:
-
擋墻外部穩(wěn)定性驗算;
-
擋墻內部穩(wěn)定性驗算;
-
加筋材料與墻面板的連接強度驗算;
-
確定墻后排水和墻頂防水措施。
9.6.2.3 外部穩(wěn)定性驗算應將整個加筋土體視為剛體,采用一般重力式擋墻的方法驗算墻體的抗水平滑動穩(wěn)定性、抗深層滑動穩(wěn)定性和地基承載力。加筋土擋墻內部穩(wěn)定性驗算包括筋材強度驗算和抗拔穩(wěn)定性驗算。
9.6.2.4 加筋土結構設計應通過計算,選擇加筋材料、確定筋材的布放位置、長度和間距以及排水系統(tǒng)設計等。
9.6.2.5 品種筋材應選用在設計使用年限內的蠕變量較低者;界面摩阻力應通過試驗確定;抗磨損能力、耐久性應滿足設計要求。
9.6.2.6 當擋墻地基軟弱、有軟弱結構面或位于堆填邊坡坡頂時,應按照《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有關規(guī)定進行地基穩(wěn)定性驗算。
9.6.3 構造設計
9.6.3.1 加筋土擋墻的組成部分應包括:墻面、墻基礎、筋材和墻體填土。
9.6.3.2 加筋土擋墻一般采用柔性筋式(塑料格柵或有紡土工織物)等作為筋材。
9.6.3.3 加筋土擋墻應設置墻內外的排水措施,并應復核下列規(guī)定:
-
外部排水可在墻頂地面做防水層(如不透水夯實黏土層或混凝土面板等),向墻外方向設散水坡和縱向排水溝,將集水遠導;
-
墻內排水可根據具體條件選用合理的結構型式,但各種排水措施均應通過墻面的冒水孔管將水導出墻外。
9.6.3.4 格柵式擋土墻結構應設置垂直或者臺階式面板,面板宜采用現澆或預制鋼筋混凝土構件。拉筋應采用抗拉強度高、耐腐蝕、摩擦性能好的材料。
9.6.3.5 拉筋:從材質上可聚丙烯土工帶、土工格柵等。
-
聚丙烯土工帶要求滿足容許應力:斷裂強度的1/5~1/7延伸率:4‰~5 ‰;斷裂強度:≥220kPa;斷裂延伸率:≤10%;厚度:≥0.8mm;表面應有粗糙花紋;
-
土工格柵:拉筋一般應水平放置,并垂直于墻面板,抗拉強度應滿足相關規(guī)范要求。
9.6.3.6 墻面板
-
宜采用現澆混凝土或預制混凝土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C20,面板厚度不小于8cm。強度可按均布荷載作用下兩端懸臂的簡支梁檢算,對于同一水平線上拉筋連接點超過3個的面板,應按超靜定連續(xù)梁進行設計;
-
能滿足強度要求的素混凝土,按最小配筋率0.2%配筋;墻高較大的加筋混凝土擋墻,除進行抗彎強度驗算外,還應驗算面板的抗剪強度和抗裂性;
-
墻高小于6m時,面板厚度可不分段設計,而采用同一厚度。面板上的拉筋結點,可采用預埋鋼拉環(huán)、鋼板錨頭或預留穿孔等形式,露于混凝土外部的鋼拉環(huán)、鋼板錨頭應作防銹處理,聚丙烯土工帶與鋼拉環(huán)的接觸面應作隔離處理;
-
面板周邊設計成突緣錯臺楔口,使面板之間能相互嵌接,插銷鋼筋連接時,鋼筋直徑不能小于10mm。墻面板后填筑細粒土時,應設置反濾層。
-
面板在設縫處應設通縫,縫寬2~3cm,縫內宜用瀝青麻布或瀝青木板填塞,縫的兩端常設置對稱的半塊墻面板;
9.6.3.7 墻面板基礎
-
混凝土澆注或漿砌片石砌筑。一般為矩形,高為0.25~0.4m,寬0.3~0.5m。頂面可作一凹槽,以利于安裝底層面板。土質地基基礎埋深不小于0.5m,尚應考慮沖刷深度等;
-
面板基礎應置于穩(wěn)定的巖土層內,其埋置深度在土質地基處不宜小于0.5m,在巖質地基中,基礎最小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3m,基礎埋置深度應從坡腳排水溝底算起。受水流沖刷時,埋深應從預計沖刷底面算起;
-
格柵式擋土墻對地基承載力要求一般大于80kPa,地基承載力不滿足要求時需進行地基處理。對于軟弱地基,除作必要處理外,尚應考慮加大基礎尺寸。
-
在地基情況變化處及墻高變化處,通常每隔10~20m設置沉降縫。伸縮縫與沉降縫統(tǒng)一考慮;
-
加筋擋土墻頂面,一般設置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帽石。帽石突出墻面3~5cm,其作用是約束墻面板;
-
當采用細粒填料時,上級墻的面板基礎下應設置寬不小于1.0m,高不小于0.5m的砂礫或灰墊層;
9.6.3.8 拉筋與面板連接
-
面板與拉筋連接必須堅固可靠,耐腐蝕性能應與拉筋相同;
-
鋼筋混凝土拉筋與面板之間,串聯式鋼筋混凝土拉筋節(jié)與節(jié)之間連接,一般采用焊接;
-
金屬薄板拉筋與墻面板之間的連接一般采用圓孔內插入螺栓連接;
-
聚丙烯拉筋與面板的連接,可用拉環(huán),也可直接穿在面板的預留孔中。埋入土中的接頭拉環(huán),以浸透瀝青的玻璃絲布繞裹兩層防護。
9.6.3.9 加筋擋土墻高度大于12m時,墻高的中部宜設寬度不小于2.0m的錯臺。錯臺頂部應設不小于20%的排水橫坡,并用混凝土板防護。
9.7 重力式擋土墻
9.7.1 適用范圍
9.7.1.1 重力式擋墻類型應根據固體廢棄物堆填情況、地形和施工條件綜合考慮確定。
9.7.1.2 根據重力式擋土墻結構類型及其特點,選擇不同類型的斷面結構。當固體廢棄物堆填處地面橫坡比較陡峭時,應采用俯斜式擋土墻。墻趾處地面平緩的情況下,采用仰斜式擋土墻。
9.7.1.3 重力式擋墻適用于堆載高度小于8m的地段。
9.7.1.4 對變形有嚴格要求的堆填邊坡不宜采用重力式擋墻,危及相鄰建筑物安全的堆填邊坡不應采用重力式擋墻。
9.7.2 設計計算
9.7.2.1 當重力式擋墻墻背為平直面且坡頂地面無荷載時,側向土壓力可采用庫侖三角形分布。
9.7.2.2 重力式擋墻設計時應進行抗滑移穩(wěn)定性驗算、抗傾覆穩(wěn)定性驗算。地基軟弱時,尚應進行地基穩(wěn)定性驗算。
-
抗滑移穩(wěn)定性驗算:抗滑移穩(wěn)定系數不小于1.3;
-
抗傾覆穩(wěn)定性驗算:抗傾覆穩(wěn)定系數不小于1.6。
9.7.2.3 重力式擋墻設計時應進行地基承載力驗算。重力式擋墻的地基承載力和結構強度計算,應符合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作用標準組合時,基底壓力應滿足軸心荷載作用和偏心荷載作用下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1.0和1.2倍;缀狭Φ钠木嗖粦笥0.25倍基礎的寬度。當基底下有軟弱下臥層時,應進行軟弱下臥層的承載力驗算。
9.7.3 構造設計
9.7.3.1 墻身一般采用漿砌塊石、漿砌條石、塊石混凝土、素混凝土、鋼筋混凝土或格賓石籠。塊石、條石的強度等級應不低于MU30 ,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應不低于C20。
9.7.3.2 可在擋墻基底設置逆坡。對于土質地基,基底逆坡坡度不宜大于1:10;對于巖石地基,基底逆坡坡度不宜大于1:5。
9.7.3.3 塊、條石擋墻墻頂寬度不宜小于400mm,素混凝土擋墻墻頂寬度不宜小于300mm。墻頂采用1:3水泥砂漿抹面,厚度不小于20mm。
9.7.3.4 重力式擋土墻的截面尺寸宜按試算法確定。重力式抗滑擋土墻的墻背坡度宜采用1:0.25;墻后應設卸荷平臺,墻基宜做成倒坡或臺階形。
9.7.3.5 擋墻的基礎埋置深度,應根據地基承載力、水流沖刷、巖石裂隙發(fā)育及風化程度等因素進行確定。在土質地基中,基礎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5m;在軟質巖地基中,基礎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3m。
9.7.3.6 應根據地質條件的變化和墻高,墻身斷面的變化設置沉降縫和伸縮縫。擋墻應每隔10m~20m設置一道伸縮縫。當地基有變化時宜加設沉降縫。在擋墻拐角處,應采取加強的構造措施。
9.7.3.7 擋土墻的排水設施應包括內地面排水和墻身排水兩部分。地面排水可設置地面排水溝,引排地面水。漿砌擋土墻應根據滲水量在墻身的適當高度處布置泄水孔,迅速排除墻后積水。
9.7.3.8 擋墻后面的填土,應優(yōu)先選擇透水性較強的填料。當采用粘性土作填料時,宜摻人適量的碎石。不應采用淤泥、耕植土、膨脹性粘土等軟弱有害的巖土體作為填料。
9.8 坡面防護
9.8.1 堆填邊坡坡面防護應根據工程區(qū)域氣象、水文、堆填邊坡巖土性質、地質條件、堆填邊坡坡比與高度、環(huán)境保護與水土保持要求等進行設計。
9.8.2 當植被不能保證坡面沖刷破壞時,宜結合當地經驗采用框格、封面、護面墻、干(漿)砌片石或預制塊等剛性防護。剛性防護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漿砌預制塊防護的預制塊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20;
-
現澆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漿砌石護坡應設排水孔;
-
漿砌石、混凝土護坡及擋墻應每隔15m~20m設置伸縮縫;當基礎地質條件變化時,應分段砌筑,并設沉降縫。
9.8.3 地表水較為豐富的堆填邊坡,應將坡面防護結合排水及綠化工程進行綜合設計。
9.9 排水工程
9.9.1 設計要點
9.9.1.1 排水工程一般由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組成,其中地表排水包括堆填體的坡面排水以及堆填場地排水與周邊排水系統(tǒng)的銜接;地下排水包括堆填體的場地地基排水和堆填體內部的滲排水。
9.9.1.2 排水工程設計應根據區(qū)域氣候條件,降雨特點(如降雨量、降雨強度、降雨雨型等),工程水文地質參數、堆填土料的滲透系數等因素統(tǒng)籌,以達到工程完成后的內、外部排水體系順暢,與周邊市政排水系統(tǒng)或自然水系的銜接良好要求。
9.9.1.3 排水工程設計應充分考慮堆填體所在區(qū)域的地形地勢、地質狀況、堆填坡率等,依山就勢展開設計,各類地表、地下排水設施設置的位置、數量和規(guī)模應根據堆填體的坡率、坡面覆蓋情況、地形條件、降雨強度、雨型特點、分區(qū)匯水面積和坡體的滲出水量等因素經綜合分析、計算后確定。
9.9.1.4 堆填工程的地表排水在合理組織、有序匯集排放的前提下,其與外圍排水系統(tǒng)的銜接重點應考慮對周邊或外圍市政排水系統(tǒng)的排水流量壓力及峰值負荷的影響,復核外圍排水系統(tǒng)的接納能力,防止排水出口下游受納水體對堆填工程排水的頂托和倒灌,保證工程影響區(qū)域的排水防澇及行洪安全。
9.9.2 設計計算
9.9.2.1 地表排水主要包括坡面排水以及堆填場地排水與周邊排水系統(tǒng)的銜接,所涉各類排水設施及構筑物規(guī)模及斷面尺寸等需經流量計算后確定;宜優(yōu)先選擇梯形、直角梯形、矩形、U形或復合型斷面等形式的排、截水溝,并與馬道、坡面防護等附屬設施相銜接。
9.9.2.2 地表排水設計的重現期標準應根據堆填工程確定的山體形態(tài)、匯水面積、地形地貌以及對于周邊區(qū)域的影響程度和所在城市等級、場地重要程度等因素綜合考慮后確定,應按P=3~50年標準執(zhí)行。
9.9.2.3 地表排水設施,如管道、明渠、邊溝、涵洞的流量計算采用公式(1)計算:
Q=ψ·q·F (L/s) (1)
式中:Q—計算流量(m
3/s)
ψ—徑流系數
q—設計降雨強度[(L/(s*hm
2)]
F—匯水面積(hm
2)
其中,暴雨強度計算采用2000年修編漢口暴雨強度公式進行,具體如下:
P =0.5~10a
(2)
P =10~50a
(3)
P =100a
(4)
9.9.2.4 場地排水與外圍排水系統(tǒng)的銜接的流量計算可采取下列公式計算,有條件時可按武漢市長歷時雨水統(tǒng)計資料進行復核;當缺乏相關資料時,可參考其它相關經驗公式對負荷流量進行計算,具體應結合工程實際情況經綜合分析后確定。
Q=K·F
n(m
3/s) (5)
其中:Q—設計流量(m
3/s);
F—匯水面積(km
2),一般適用于匯水面積F≤10km
2;
n—面積參數,當F<1km
2時,n=1,當F≥1km
2時,n=0.75~0.80;
K—徑流模數,可按表11確定;
表11 徑流模數
重現期(a) |
徑流模數 |
重現期(a) |
徑流模數 |
2 |
10 |
15 |
18 |
3 |
11.5 |
25 |
19.6 |
5 |
14 |
50 |
23.5 |
10 |
17 |
100 |
28 |
9.9.2.5 排、截水溝(管)的設計過流斷面可根據設計過流量按公式(6)計算:
Q=V·A
g (6)
式中:Q—設計過流量(m
3/s);
V—溝(管)內的平均流速(m/sw);
A
g—溝(管)的設計過水斷面面積(m
2);
9.9.2.6 堆填工程的地下排水主要包括堆填體的場地地基排水以及堆填體內部的滲排水,設計應根據現場已查明的場地地勘和水文地質條件經綜合分析后確定所需的相關水文地質參數;堆填體內部所設置盲溝的斷面尺寸應根據建成后的飽和滲透系數及及其所負擔的匯水面積經計算后確定,滲流量計算可按參考達西定律的衍化公式(7)計算:
W
s=αKJA
sT
s (7)
式中:W
s—滲流量(m
3)
α—綜合安全系數,一般可取0.4~0.8
K—土壤滲透系數(m/s),可根據實測或相關土層的典型經驗數據選用。
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1;
A
s—有效滲透面積(m
2)
T
s—滲透時間(s),無特殊要求時,一般按24h計。
9.9.3 構造設計
9.9.3.1 堆填場地的地表排水設施主要包括排(截)水溝、排水管(涵)、跌水與急流槽等,各類地表排水設施應結合堆填體的坡面防護與植被恢復工程、地形地勢及周邊排水系統(tǒng)條件進行設置,當承擔上游或區(qū)域的來水時,應做好進、出水口的位置選擇,并確保排水出口安全。
9.9.3.2 地表排水設施中的橫、縱向排(截)水溝應結合堆填體的形態(tài)、走向及馬道位置等進行設置,應設置在馬道內側,溝寬不宜小于400mm,其間距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確定,一般間距宜為50m~100m;縱向排水溝間距應根據堆填工程的山體形態(tài)設置在山谷,間距50m~100m,平緩段間距宜為100m~300m,其縱向坡降不應小于0.3%,并應預留0.2m的超高,在凹向側超高宜大于0.2m。
9.9.3.3 排(截)水溝等排水構筑物采用漿砌時,邊墻既溝底厚度不宜小于300mm,邊墻高度超過800mm時,邊墻厚度應適當增加,邊墻頂面應采用同標號水泥砂漿抹面。
9.9.3.4 地表排水砌筑構筑物的砌筑砂漿強度不應低于M10塊石、片石強度等級應不低于MU30,鋼筋混凝土排水管應為Ⅱ級以上,現澆混凝土或預制混凝土強度等級應不低于C25;排(截)水溝的坡度大于10%、水頭高差大于1m時,應設置各類跌水或急流槽等將水流引出坡體后接入堆填工程的場地地表排水系統(tǒng)。
9.9.3.5 排水砌筑構筑物或管涵基礎應設伸縮縫,間距宜為15~20m,縫寬20~30mm,當堆填工程的地基性狀或坡面高度變化較大處應設沉降縫,伸縮縫宜與沉降縫應合并設置,伸縮縫內應設置止水措施。
9.9.3.6 排水管涵及構筑物的溝槽地基承載力不應小于100kPa,溝壁后回填土的壓實度不宜小于90%。
9.9.3.7 堆填場地地下排水設施主要包括排水盲溝(管)、滲管(渠)、排水暗管(涵)、仰斜式排(泄)水孔、排水隧洞(豎井)等,各類地下排水設施的類型選取,位置設置和斷面尺寸等應與堆填體的物料構成及特點、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等相協調,可采用一種或幾種措施結合進行設計。
9.9.3.8 堆填場地應根據原場地水文地質、地下水發(fā)育狀況在基礎底部設塊石或級配碎石等排水墊層,在其內部設置的橫、縱或環(huán)向的排水盲溝或滲管(渠)等共同組成場地地基排水系統(tǒng),以場地周邊的排水管涵系統(tǒng)為出口進行排放。
9.9.3.9 堆填體內部應根據堆填物料的構成、填壓分層高度及其滲透系數等,分層設置排水盲溝,應按匯水面積計算流量后確定設置主、次盲溝規(guī)格及間距;排水主盲溝間距宜為60~80m,排水支盲溝間距應不大于30~40m,現場如遇泉眼或滲流點,應增設排水盲溝進行導流;主盲溝的縱向坡度應大于0.3%,次盲溝和支盲溝的縱向坡度應大于0.5%。
9.9.3.10 堆填體內部的排水盲溝平面布置形狀應根據堆填體的形態(tài)及坡面采用條帶型、魚骨圖或環(huán)形網狀等;盲溝側壁及頂部應設置反濾層,底部應設置隔水層,盲溝迎水側可采用砂礫石、無砂混凝土、滲水土工織物等作為反濾層;排水盲溝坡度宜在0.5~1%之間,出水口處應加大坡度并高出接入管涵頂高層不小于0.2m。
9.9.3.11 堆填體內部各層的排水盲溝宜按橫、縱或環(huán)向布置并形成單獨排水系統(tǒng)與地表排水設施為出口進行銜接,豎向上各層同向的排水盲溝應交錯、對稱布置。
9.10 綠化工程
9.10.1 種植土應符合:
-
種植土層有效厚度應符合:
-
喬木:深根喬木≥150cm;淺根喬木≥100cm;
-
灌木:大、中灌木、大藤本≥90cm;小灌木、宿根花卉、小藤本≥40cm;
-
竹類:大徑≥80cm;中、小徑≥50cm;
-
草坪、花卉、草本地被≥30cm。
-
土壤PH值應為4.3~7.15,部分植物對土壤PH值有特殊要求的,應根據植物生長需求對局部種植土壤進行改良;
-
土壤全鹽含量應為0.1%~0.3%;
-
土壤有機質含量不應小于1.5%;
-
土壤塊徑不應大于5cm;
-
土壤容重應為1.0g/cm3~1.35g/cm3。
9.10.2 植物選擇
9.10.2.1 以生態(tài)防護功能為主的植物選擇,應符合:
-
宜優(yōu)先選擇優(yōu)良的鄉(xiāng)土樹種,謹慎選擇和引入外來植物種類,避免有害物種入侵;
-
以水土保持為主的綠地,宜選擇枝葉濃密、根系發(fā)達、易繁殖、抗逆性強的樹種;
-
以凈化空氣為主的綠地,根據特定功能選擇葉片有絨毛或腺體的樹種,或對某些特定污染物有抵抗、吸收、分解或轉運作用的樹種、草本植物。
9.10.2.2 以風景游憩功能為主的植物選擇,應符合:
-
宜優(yōu)先選擇觀賞特征突出、季相明顯、能分泌芳香氣味、有利人們身心健康的鄉(xiāng)土樹種;
-
不宜選擇飛毛飛絮或風媒植物等易引起人們身體過敏的樹種。
9.10.3 種植設計
-
總體要求
-
種植設計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
-
以生態(tài)防護功能為主的綠地,宜采用喬、灌、草結合的復層混交配置形式。設計復層種植時,上下層植物應符合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
-
以風景游憩功能為主的綠地,可營造純林或混交林,以形成多彩的林相,豐富景觀多樣性,滿足不同觀賞人群的需求。
-
邊坡種植設計要求
-
邊坡坡率小于1:1.5的堆填邊坡,宜采用喬、灌、草結合的結構緊密的復層混交設計。邊坡坡率大于1:1.5的堆填邊坡,宜采用灌、草結合的復層設計或噴播綠化方式復綠;
-
浸水堆填邊坡,常水位以下部分,可種植水生植物,防止水流直接沖刷邊坡,以保證邊坡工程的穩(wěn)定;
-
硬質坡面的坡腳、分級平臺、坡頂,宜設置種植池,種植喬灌木、爬藤植物等,柔化硬質坡面,美化邊坡。
9.10.4 種植設計宜根據場地條件和養(yǎng)護需要合理設置綠化養(yǎng)護道路和滿足植物生長要求的澆灌設施。
9.11 環(huán)境保護與安全衛(wèi)生
9.11.1 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工程項目在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同時,應對建設項目的環(huán)境影響做出評價,且建設項目的環(huán)境污染防治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9.11.2 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工程應有雨水、污水分流設施,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周邊環(huán)境,并應符合當地環(huán)境保護部門的要求。
9.11.3 作業(yè)全過程粉塵大氣污染控制應符合下列要求:
-
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運輸、傾倒、堆填、壓實等過程產生的灰塵,可通過配備灑水車、在堆體表面覆蓋塑料布等方式來控制粉塵產生量;
-
場界大氣污染物指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 16297的有關規(guī)定。
9.11.4 作業(yè)全過程噪聲控制宜通過建立緩沖帶、設置噪聲屏障等控制噪聲。
9.11.5 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工程的安全衛(wèi)生應按照國家標準《生產過程安全衛(wèi)生要求總則》GB/T12801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并結合堆填作業(yè)特點,采取有利于職業(yè)病防治和保護作業(yè)人員健康的措施,從事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收集、運輸、處理的單位應對作業(yè)人員進行安全衛(wèi)生專業(yè)培訓,按照作業(yè)需求配置作業(yè)機械。
9.11.6 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工程場區(qū)主要道路、非作業(yè)面場地應保持環(huán)境整潔,無漂散漏撒物,且應設道路行車指示、安全標志及環(huán)境衛(wèi)生設施標志。
10 施工
10.1 一般規(guī)定
10.1.1 施工工作開展前應具備已合格的設計文件、經過批準的施工組織設計、專項施工方案、施工應急預案、監(jiān)測方案等技術文件。
10.1.2 施工前應研究分析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資料,結合現場情況制定相應的施工技術方案,并做好各項資源準備。
10.1.3 施工前應查明場地周圍建(構)筑物的基礎形式與埋置深度,場地周圍地下市政管網的位置與走向等周邊環(huán)境,施工時應保證場地周邊環(huán)境的使用安全。
10.1.4 施工中的供水、供電、照明、排水、道路、臨時建筑等設施,必須在開工之前準備就緒,并保證施工機械正常作業(yè)。
10.1.5 堆填工程的臨時性排水措施應滿足地下水、季節(jié)性暴雨和施工用水等的排放要求,有條件時宜結合堆填工程的永久性排水措施進行。
10.1.6 堆填工程施工應采取防止水土流失、噪聲及粉塵控制等環(huán)境保護措施。
10.1.7 堆填工程驗收應按照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tǒng)一標準》GB50300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10.1.8 施工資料歸檔應符合《建設工程文件歸檔規(guī)范》(GB/T50328-2014)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資料歸檔整理技術要求》(T/CAGHP045-2018)的相關要求。
10.2 坡率法施工要點
10.2.1 堆填施工前,應將場地地表清理干凈。地表有積水時,應將地表上積水及含水率過大的泥土清除后方可回填;坡底臨湖、河或溝渠時,宜先鋪設碎石墊層。
10.2.2 堆填施工前應檢驗回填料的種類、粒徑,含水率等,應符合設計要求。
10.2.3 壓實方法及施工機具的選擇應根據填料參數性質、場地條件、設計要求等因素合理確定,對于填料種類復雜或設計有相關要求的,應通過現場試驗確定。
10.2.4
堆填施工中應按設計要求,自下而上均衡分層填筑,分層壓(夯)實,避免大量快速集中填土,并嚴格控制壓實參數,分層壓實檢驗合格后再鋪筑上層填料。
10.2.5 堆填施工中應控制填筑速率。當填筑地基沉降量大于10mm/d,水平位移大于3mm/d,應及時分析原因,并減緩填土速度,停止堆載。
10.2.6 堆填邊坡修整
-
堆填邊坡按設計標高填筑完畢后,進行平整和測量,按設計圖紙要求檢查縱坡、橫坡相應的標高等。
-
堆填邊坡局部位置用人工或小型夯實機夯實,并按設計坡度縱橫掛線刷坡去掉超填部分。
-
堆填邊坡符合施工圖的設計要求。
10.2.7 分層填筑形成的臨時邊坡形式和坡比可按表12確定。
表12 臨時堆填邊坡形式和坡比
綜合坡比 |
堆填邊坡參數 |
單級邊坡坡高(m) |
單級邊坡坡比 |
馬道寬度(m) |
馬道坡度(%) |
1:1.5~1:2.5 |
10~15 |
1:1.5~1:2.0 |
1.5~2.0 |
1~2 |
10.2.8 采用碾壓法和振動壓實法施工時,填料的每層鋪填厚度、壓實遍數可按表13確定。
表13 填料每層鋪填厚度及壓實遍數
施工設備 |
每層鋪填厚度(mm) |
每層壓實遍數 |
平碾(8t~12t) |
200~300 |
6~8 |
羊足碾(5t~16t) |
200~350 |
8~16 |
振動碾(8t~15t) |
500~1200 |
6~8 |
沖擊碾壓(沖擊勢能15KJ~25KJ) |
600~1500 |
20~40 |
10.2.9 邊坡采用分層填筑碾壓時,外輪距邊面距離為0.4~0.6m,修坡厚度宜小于0.5m。
10.2.10 堆填施工中,應采取防雨、防凍措施,防止填料受雨水淋濕。
10.3 抗滑樁施工要點
10.3.1 人工挖孔形式抗滑樁適用于土質較好、地下水位較低的黏土、亞黏土、含少量砂卵石的黏土層。對軟土、流砂、地下水位較高、涌水量大的土層不宜采用。
10.3.2 機械成孔形式抗滑樁適用于填土、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卵礫石土層、風化巖層以及天然狀態(tài)單軸抗壓強度不大于20MPa的軟質巖層。當鉆進硬質巖時應進行工藝試驗并與其他工藝進行技術經濟比較,確定其適用性。
10.3.3 人工挖孔抗滑樁開挖深度超過16m或采用爆破成孔的抗滑樁時,應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并進行專家論證。
10.3.4 抗滑樁成孔深度應符合設計樁長與入巖深度的要求。
10.3.5 人工挖孔抗滑樁施工應滿足以下要求:
-
孔內必須設置應急軟爬梯供人員上下,使用的電葫蘆、吊籠等應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動卡緊保險裝置,不得使用麻繩和尼龍繩吊掛或腳踏井壁凸緣上下。電葫蘆宜采用按鈕式開關,使用前必須檢驗其安全起吊能力。
-
每日開工前必須監(jiān)測井下的有毒、有害氣體,并應有足夠的安全防護措施。當樁孔開挖深度超過10m時,應有專門向井下送風的設備,風量不宜少于25L/s。
-
孔口四周必須設置護欄,護欄高度宜為0.8m。
-
夜間施工時要保證用電,施工場地周圍架好照明燈,孔內照明用電采用安全電壓;
-
挖出的土石方應及時運離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周邊1.0m范圍內,機動車輛的通行不得對井壁的安全造成影響;
-
施工現場的一切電源、電路的安裝和拆除必須遵守現行行業(yè)標準《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guī)范》JGJ46的規(guī)定。
10.3.6 人工挖孔抗滑樁應采用混凝土護壁并滿足下列要求:
-
護壁應采用鋼筋混凝土,護壁厚度不應小于1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并振搗密實;護壁配置直徑不小于8mm的構造鋼筋,豎向筋應上下搭接或拉接;
-
護壁的厚度 ,搭接筋的長度,混凝土強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
孔樁開孔后,應盡快澆筑護壁混凝土;
-
發(fā)現護壁有蜂窩、漏水現象,應及時堵塞或導流。
10.3.7 抗滑樁開挖至設計樁長后,應及時組織五方驗槽。
10.3.8 鋼筋籠制作應滿足要求:
-
施工前所使用鋼筋規(guī)格、品種、型號應符合設計要求并有質量檢驗報告;
-
鋼筋加工時主筋搭接位置應錯開。搭接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范圍內接頭數目不得超過總受力鋼筋面積的50%;
-
鋼筋籠焊接和吊裝按設計及規(guī)范施工,施工完畢后報監(jiān)理單位驗收,待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混凝土灌注;
10.3.9 樁身混凝土灌注應滿足要求:
-
嚴格按設計要求施工,成孔至設計標高后應及時清理浮渣,抽凈積水,經檢驗合格后方可進行混凝土灌注;
-
水下澆筑的混凝土的含砂率宜為40%~45%,坍落度宜為180mm~220mm,水泥用量不少于360kg/m³,中粗砂、粗骨料應采用連續(xù)級配。當導管直徑為300mm時,粗骨料最大粒徑應小于40mm,當導管直徑為250mm時,粗骨料最大粒徑應小于30mm。;
-
樁身混凝土應連續(xù)澆筑,不得形成冷縫。
10.4 加筋土擋墻工程施工要點
10.4.1 加筋土擋墻基槽開挖后應予以夯實。如地基土質松軟,應進行處理,然后現澆或鋪設預制的混凝土基礎。多雨地區(qū),基礎和加筋土體后面應設置排水層,土體后側面修筑排水溝。
10.4.2 面板制作與安裝:面板安裝必須掛線施工,保證墻面板的豎直、水平安放,最下一層面板與基礎連接處宜用座漿。安裝面板可向內傾斜1/100~1/200,作為填料壓實時面板外傾預留度。
10.4.3 加筋體鋪設應滿足下列要求:
-
當填料已至拉筋位置,首先平整已夯實的填土表面;
-
鋼板拉筋,應保持平直,鋪設時拉筋與填料表面應密貼,如不密貼可攤鋪中粗砂;
-
鋼筋混凝土拉筋與填料表面應密貼,連接件應采取相應的防腐措施;
-
土工帶,當填料表面到達拉筋位置時,平整填料表面,便可鋪設。先將拉筋穿入面板預留孔或預埋鐵環(huán)中,緊拉尾筋,向上鋪攤填料,保證拉筋平直。
10.4.4 加筋土擋墻填土工程應滿足下列要求:
-
碾壓前應作碾壓實驗,根據施工機械及方法,填料性質及規(guī)定的壓實度,確定填料厚度,碾壓遍數。每層填料攤鋪后,及時碾壓,分層壓實。 填料壓實應有利于固定拉筋,穩(wěn)定面板,應注意壓實順序;
-
壓實機械距面板不得小于1.0m,該范圍內應用輕型設備夯實,以防面板錯位。卸料與面板距離不小于1.5m。機械運行方向與拉筋方向垂直,所有機械均不得在未覆蓋填料的拉筋上行駛與停車。
10.4.5 加筋土擋墻施工還應符合下列要求:
-
拉筋原材料需保證拉筋材料的各項指標滿足設計要求;
-
在施工時要加強對滲水土的碾壓,保證壓實度符合規(guī)范要求,從而保證拉筋與滲水土間的摩擦力符合設計要求;
-
加筋體設要保證搭接長度和回折長度,以及防止大型機械施工時對加筋體的破壞;
-
加筋土擋墻填料以透水材料為主,要保證填料的質量;
10.5 重力式擋土墻工程施工要點
10.5.1 重力式擋墻材料可以使用漿砌塊石、條石、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塊石、條石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30,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5.0;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
10.5.2 漿砌塊石、條石擋墻的施工所用砂漿宜采用機械拌合。塊石、條石表面應清洗干凈,砂漿填塞應該飽滿,嚴禁干砌。
10.5.3 塊石、條石擋墻所用石材的上下面應盡可能平整,塊石厚度不應小于200mm。擋墻應分層錯縫砌筑,墻體砌筑時不應有垂直通縫;且外露面應用M7.5砂漿勾縫。
10.5.4 重力式擋墻應分段、跳槽開挖。
10.5.5 基槽開挖應滿足下列要求:
-
跳槽開挖,每一跳槽長度不宜超過15米;
-
邊坡開挖至設計高程后,應立即進行基底承載力檢查,當承載力不足時,應按規(guī)定變更設計;
-
在施工過程中,應根據實際需要設置排水溝及集水坑進行施工排水,保證工作面干燥以及基底不被水浸;
-
施工時當地質條件與設計不符時及時反饋。
10.5.6 模板安裝應滿足下列要求:
-
采用鋼模、板鋼管支架及木枋作斜撐進行支撐,側模用螺栓鋼筋對拉定位;
-
澆注混凝土前,應對支架、模板、鋼筋和預埋件進行檢查,并做好記錄,符合設計要求后方可澆注;
-
模板內的雜物、積水和鋼筋上的污垢應清理干凈;模板如有縫隙,應填塞嚴密,模板內面應涂刷脫模劑。
10.5.7 混凝土重力式擋土墻澆注混凝土前,應檢查混凝土的均勻性和坍落度。自高處向模板內傾卸混凝土時,為防止混凝土離析,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從高處直接傾卸時,自由傾落高度不宜超過2m;
-
當傾落高度超過2m時,應通過串筒、滑槽、溜管或振動溜管等設施下落;傾落高度超過10m時,應設置減速裝置;
-
在串筒出料筒下面,混凝土堆積高度不宜超過1m;
-
混凝土澆注應連續(xù)進行,如因故必須間斷時,其間斷時間應小于前層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或能重塑的時間。
10.5.8 當填方擋墻墻后地面的橫坡坡度大于1:6時,應進行地面粗糙處理后再填土。
10.5.9 重力式擋墻在施工前應預先設置好排水系統(tǒng),保持坡面干燥;坶_挖后,基槽內不應有積水,并應及時進行基礎施工。
10.5.10 施工縫的處理:施工縫的位置應在混凝土澆注之前確定,宜留置在結構受剪力和彎矩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10.5.11 沉降縫(伸縮縫)位置與深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10.5.12 混凝土拆模應滿足的要求:
-
拆模時的強度應符合設計強度,側模應在混凝土強度達到2.5MPa以上,且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損時,方可拆除。
-
拆模宜按立模順序逆向進行,不得損傷混凝土,并減少模板破損。當模板與混凝土脫離后,方可拆卸、吊運模板。
10.5.13 墻后填土應分層夯實,選料及其密實度均應滿足設計要求,填料回填應在砌體或者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5%以上后進行。
10.5.14 泄水孔應按設計要求的位置固定,可用水泥、玻璃絲袋等填堵PVC管內孔,回填墻背時再行疏通。
10.6 坡面防護及綠化工程施工要點
10.6.1 坡面防護施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根據坡面地質水文情況逐段核實邊歧防護措施有效性,且應符合信息法施工要求;
-
施工前應對堆填邊坡進行修整,清除堆填邊坡上的危石及密實的松土;
-
坡面防護層應與坡面密貼結合,不得留有空隙;
-
在多雨地區(qū)和地下水發(fā)育地段,堆填邊坡防護工程施工應采取有效截、排水措施。
10.6.2 噴漿或噴射混凝土防護施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噴護前應采取措施對涌水、滲水進行處治,并按設計要求調泄水孔,排、防積水;
-
施工前應進行試噴,選擇合適的水灰比和噴射壓力;噴射順序應自下而上進行;
-
砂漿或混凝土初凝后,應立即開始養(yǎng)護,噴漿養(yǎng)護期不應小于5d,噴射混凝土養(yǎng)護期不應少于7d;
-
應及時對噴漿或混凝土層頂部進行封閉處理。
10.6.3 砌體護坡工程施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砌體護坡施工前應將坡面整平;在鋪設混凝土預制塊前,對局部坑洞處應預先采用混凝土或漿砌片石填補平整;
-
漿砌塊石、片石、卵石護坡應采取坐漿法施工,預制塊應錯縫砌筑;護坡面應平順,并與相鄰坡面順接;
-
砂漿初凝后,應立即進行養(yǎng)護;砂漿終凝前,砌塊應覆蓋。
10.6.4 護面墻施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護面墻施工前,應清除邊坡風化層至新鮮巖面;對風化迅速的巖層,清挖至新鮮巖面后應立即修筑護面墻;
-
護面墻背應與坡面密貼,邊坡局部凹陷處,應挖成臺階后用混凝土填充或漿砌片石嵌補;
-
坡頂護面墻與坡面之間應按設計要求做好防滲處理。
10.6.5 植被防護施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種草施工,草籽應撒布均勻,同時做好保護措施;
-
灌木、樹木應在適宜季節(jié)栽植;
-
客土噴播施工所噴播植草混合料中植生土、土壤穩(wěn)定劑、水泥、肥料、混合草籽和水等的配合比應根據堆填邊坡坡率、地質情況和當地氣候條件確定,混合草籽用量每1000m2不宜少于25kg;在氣溫低于12℃時不宜噴播作業(yè);
-
鋪、種植被后,應適時進行灑水、施肥等養(yǎng)護管理,植物成活率應達到90%以上;養(yǎng)護用水不應含油、酸、堿、鹽等有礙草木生長的部分。
10.7 排水工程施工要點
10.7.1 堆填邊坡排水設施施工前,宜先完成臨時排水設施;施工期間,應經常對臨時排水設施進行維護,保證排水通暢。
10.7.2 盲溝施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在地下水位高、流量不大,無法明排的地段可設置盲溝排除堆填邊坡防護體內的地下水,其深度一般為1.0~3.0m,寬度一般為0.7~1.0m;
-
盲溝的埋置深度,應滿足滲水材料的頂部(封閉層以下)不得低于原有地下水位的要求;當排除層間水時,盲溝底部應置于最下面的不透水層上;
-
堆填邊坡防護體上的盲溝宜從下向上分段間隔開挖,開挖作業(yè)面應根據土質選用合理的支撐形式,并應隨挖隨支撐、及時回填,不可暴露太久;盲溝滲水材料頂面不應低于坡面原地下水位;
-
在滲流溝的迎水面反濾層應采用顆粒大小均勻的碎、礫石分層填筑;土工布反濾層采用縫合法施工時,土工布的搭接寬度應大于100mm;鋪設時應緊貼保護層,不宜拉得過緊;
-
盲溝底部的封閉層宜采用漿砌片石或干砌片石水泥砂漿勾縫。
10.7.3 截水溝和排水溝施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截水溝和排水溝采用漿砌塊石、片石時,砂漿應飽滿,溝底表面粗糙;
-
截水溝和排水溝的水溝線形要平順,轉彎處宜為弧線形。
-
截水溝和排水溝底及邊墻應設置伸縮縫,間距不宜小于10m,伸縮縫內應設止水措施。
10.7.4 排水孔施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仰斜式排水孔成孔直徑宜為75mm-150mm,仰角不應小于6°;孔深應延伸至富水區(qū);
-
仰斜式排水管直徑宜為50mm-100mm,滲水孔宜采用梅花形排列,滲水段裹1層-2層無紡土工布,防止?jié)B水孔堵塞;
-
邊坡防護工程上的泄水孔可采用預埋PVC管、軟管等方式施工,管徑不宜小于50mm,外傾坡度不宜小于0.5%。
11 監(jiān)測
11.1 一般規(guī)定
11.1.1 工程監(jiān)測前應根據堆填地基、堆填體工程特點及設計要求編制監(jiān)測方案。宜包括以下內容:
-
監(jiān)測目的、監(jiān)測項目;
-
監(jiān)測方法、監(jiān)測點平面布置圖;
-
監(jiān)測儀器設備與精度、監(jiān)測周期和頻率;
-
監(jiān)測工作量、監(jiān)測實施細則與信息反饋制度等。
11.1.2 固體廢棄物堆填監(jiān)測應在工程影響范圍外穩(wěn)定不易毀壞區(qū)域建立平面坐標系統(tǒng)及高程系統(tǒng)。平面坐標系統(tǒng)及高程系統(tǒng)宜與武漢市區(qū)域坐標及高程系統(tǒng)保持一致,監(jiān)測期應定期進行控制網復核。
11.1.3 監(jiān)測點布設原則:
-
監(jiān)測點應根據監(jiān)測對象、工程規(guī)模、特點和具體情況,按照監(jiān)測技術要求進行針對性的布設,監(jiān)測點應能全面反映監(jiān)測對象的整體狀態(tài);
-
在地質條件差、原始地形變化大及填方厚度大的部位應設置觀測點,為驗證和反饋設計而設置的監(jiān)測點應布置在最不利位置處;
-
不同項目的監(jiān)測點宜布置在同一監(jiān)測斷面上。
11.1.4 監(jiān)測元件和儀器應滿足監(jiān)測精度要求,并符合穩(wěn)定性和耐久性使用的要求。傳感器件在埋設前應進行標定,觀測儀器使用前應校驗或校準,計量器具應在檢定有效期內使用。
11.1.5 監(jiān)測周期和頻次應根據原場地地基、堆填體的工程特點、施工進度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監(jiān)測時間間隔宜先短后長;
-
發(fā)現監(jiān)測數據變化較大時,應加密觀測頻次;
-
監(jiān)測過程應保證監(jiān)測數據的連續(xù)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
相互關聯的監(jiān)測項目,宜在同一時間段進行觀測。
11.1.6 堆填工程應對原場地地基、支擋結構、堆填邊坡及周邊環(huán)境進行監(jiān)測,并通過監(jiān)測數據指導施工。施工完成后滿2個水文年且滿足穩(wěn)定標準后,堆填工程安全等級為二、三級可停止監(jiān)測,堆填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應建立長期監(jiān)測機制。
11.1.7 監(jiān)測過程應定期現場巡查,發(fā)現有影響工程安全的情況應及時上報建設單位,應安排專人對可能出現險情的部位進行跟蹤監(jiān)測。
11.1.8 監(jiān)測時應固定監(jiān)測設備和人員,采用相似的監(jiān)測網型,保證監(jiān)測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為工程動態(tài)設計和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據。
11.1.9 監(jiān)測單位應嚴格實施監(jiān)測方案。當設計或施工方案有重大變更時,監(jiān)測單位應及時與建設及相關單位研究調整監(jiān)測方案。
11.1.10 施工監(jiān)測期間建設方、施工方、監(jiān)理方應協助監(jiān)測單位保護監(jiān)測設備。
11.2 施工階段監(jiān)測
11.2.1 堆填工程監(jiān)測項目應根據堆填工程安全等級、支護結構變形控制要求和邊坡結構特點等確定。填筑邊坡在施工過程中和施工完成后應進行水平位移、垂直變形和裂縫監(jiān)測,監(jiān)測項目應按表14確定。
表14 施工階段監(jiān)測項目
序號 |
監(jiān)測項目 |
堆填工程安全等級 |
一級 |
二級 |
三級 |
1 |
支擋結構頂部豎向位移監(jiān)測 |
√ |
√ |
√ |
2 |
支擋結構頂部水平位移監(jiān)測 |
√ |
√ |
√ |
3 |
支擋結構深層水平位移監(jiān)測 |
√ |
√ |
○ |
4 |
支擋結構應力監(jiān)測 |
√ |
○ |
○ |
5 |
堆填邊坡坡體豎向位移監(jiān)測 |
√ |
√ |
√ |
6 |
堆填邊坡坡體水平位移監(jiān)測 |
√ |
√ |
√ |
7 |
堆填邊坡坡體深層水平位移監(jiān)測 |
√ |
√ |
○ |
8 |
周邊道路豎向位移監(jiān)測 |
√ |
√ |
√ |
9 |
周邊管線豎向位移監(jiān)測 |
√ |
√ |
√ |
10 |
周邊建(構)筑物豎向位移監(jiān)測 |
√ |
√ |
√ |
11 |
周邊地表裂縫監(jiān)測 |
√ |
√ |
○ |
12 |
地下水位監(jiān)測 |
√ |
√ |
○ |
13 |
孔隙水壓力監(jiān)測 |
√ |
√ |
○ |
14 |
土壓力監(jiān)測 |
√ |
○ |
○ |
-
√應測項目;○選測項目(視監(jiān)測工程具體情況和設計單位要求確定)。
-
原場地地基監(jiān)測項目應根據原場地地質條件及設計要求確定。
|
11.2.2 監(jiān)測點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邊坡地表變形觀測點的布置應反應坡體范圍位移分布規(guī)律。沿順坡方向宜布設(2~4)個觀測斷面,包括通過坡頂和坡腳線最低處的主觀測斷面及其他特征斷面;每個觀測斷面應分別在坡頂、坡腳、坡面上布置監(jiān)測點。坡面上觀測點的豎向間距宜為15m~30m。在原場地地基地形變化較大部位宜增設觀測點;
-
堆填邊坡坡體表面及深層水平位移監(jiān)測點應在原場地地基地形變化較大或地基條件較差區(qū)域布設典型斷面,每個典型斷面,宜布置3~5個監(jiān)測點,水平位移與豎向位移觀測點宜共點布置;
-
邊坡內部變形觀測點,宜結合地表變形觀測點布置。沿可能滑動方向設置數個觀測斷面,斷面上監(jiān)測點可設置在不同高程處,豎向間距宜取15m~30m;
-
孔隙水壓力監(jiān)測點宜設置在地下水可能影響范圍內;土壓力監(jiān)測點的位置根據分析計算的需要設置;支擋結構變形和內力監(jiān)測點應設置在主要構件和應力最大處,以及受力復雜的關鍵構件上;
-
周邊道路及管線監(jiān)測宜20m~30m布設一個斷面,每個斷面宜布設2個監(jiān)測點;
-
對地表出現的明顯裂縫,應測定其位置、出露寬度和分布范圍,可用坑探、槽探法檢查裂縫深度、寬度及產狀等。
11.2.3 監(jiān)測點的安裝與埋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堆填邊坡坡體監(jiān)測點應在各層土體壓實之后埋設,并及時采集初始值;
-
監(jiān)測標志安裝應穩(wěn)固,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或專人看管。測量標志損壞時,應及時恢復并復測,以保證觀測數據的連續(xù)性;
-
測斜管埋設時,管內的十字導槽應對準主要監(jiān)測方向。
11.3 長期監(jiān)測
11.3.1 長期監(jiān)測應包含堆填邊坡及支擋結構監(jiān)測,監(jiān)測項目應按表15確定。
表15 長期監(jiān)測項目
序號 |
監(jiān)測項目 |
堆填工程安全等級 |
一級 |
二級 |
三級 |
1 |
支擋結構頂豎向位移監(jiān)測 |
√ |
√ |
√ |
2 |
支擋結構頂水平位移監(jiān)測 |
√ |
√ |
√ |
3 |
支擋結構深層水平位移監(jiān)測 |
√ |
√ |
○ |
4 |
支擋結構應力監(jiān)測 |
√ |
○ |
○ |
5 |
堆填邊坡坡體豎向位移監(jiān)測 |
√ |
√ |
√ |
6 |
堆填邊坡坡體水平位移監(jiān)測 |
√ |
√ |
√ |
7 |
堆填邊坡坡體深層水平位移監(jiān)測 |
√ |
√ |
○ |
-
√應測項目;○選測項目(視監(jiān)測工程具體情況和設計單位要求確定)。
|
11.3.2 長期監(jiān)測宜沿用施工階段監(jiān)測點,保證數據的連續(xù)性。
11.3.3 長期監(jiān)測宜采用GNSS設備進行監(jiān)測,GNSS用于堆填邊坡監(jiān)測時,監(jiān)測單元包括監(jiān)測站和參考站。應在監(jiān)測區(qū)設變形監(jiān)測站,遠離監(jiān)測站合適的位置(如穩(wěn)固的基巖上)建立參考站。
11.3.4 GNSS監(jiān)測站布設應滿足以下規(guī)定:
-
堆填邊坡坡體監(jiān)測點應埋設于地質條件差、原始地形變化大、堆填坡度大及填方厚度大的部位且每邊不少于1個;
-
監(jiān)測點半徑10m范圍內無樹木、建構筑物等遮擋物;
-
觀測墩的高度不低于1.8m;
-
觀測墩埋入土層深度不小于1m。
11.3.5 GNSS參考站選址應滿足以下規(guī)定:
-
覆蓋整個監(jiān)測區(qū)域,并兼顧參考站距離監(jiān)測點最近的原則;
-
場地穩(wěn)固,年平均下沉和位移小于2mm;
-
視野開闊,視場內障礙物的高度不宜超過15°;
-
遠離大功率無線電發(fā)射源(如電視臺,電臺,微波站等),其距離不小于200m,遠離高壓輸電線和微波無線電傳送通道,其距離不得小于50m;
-
靠近數據傳輸網絡;
-
觀測墩的高度不低于2米;
-
觀測標志應遠離震動源。
11.3.6 GNSS監(jiān)測設備宜采用太陽能供電。
11.4 監(jiān)測頻率及報警值
11.4.1 監(jiān)測周期和頻次應根據原場地地基、堆填體的工程特點、施工進度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初始值觀測不應少于3次,監(jiān)測時間間隔宜先短后長;
-
發(fā)現監(jiān)測數據變化較大或堆填發(fā)生異常狀況時,應加密觀測頻次;
-
監(jiān)測過程應保證監(jiān)測數據的連續(xù)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
當現場暫停施工,可根據監(jiān)測數據適當調整監(jiān)測頻率。
11.4.2 固體廢棄物堆填工程監(jiān)測頻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在填筑施工期間,宜每3d監(jiān)測1次,每填筑1層前后應觀測1次,兩次填筑間隔時間較長時,每2周至少觀測1次。遇降雨、變形異常等情況時,應增加監(jiān)測頻次;
-
當變形量增大、變形速率加快時,應加大監(jiān)測頻次;降雨后應加密監(jiān)測;當出現異常情況時應及時上報有關單位,并應采取應急措施;
-
填筑施工完成后,半個月內,宜每3d觀測1次;2個半月內,宜每10d觀測1次;2個月后,宜每月觀測1次;
-
變形量增大、變形速率加快時,應加大監(jiān)測頻次;降雨后應加密監(jiān)測;當出現異常情況時應上報有關單位,并應采取應急措施;
-
日常巡查的次數:在填筑施工期宜每周2次,每月不得少于4次;在填筑施工完成后,宜每月不少于2次;雨季應增加次數,當出現大面積降雨時,每天應至少1次。
11.4.3 固體廢棄物堆填工程監(jiān)測預警值應根據堆填工程安全等級、設計計算結果等因素確定,當無參照依據時,可按表16確定。
表16 施工階段監(jiān)測報警值
序號 |
監(jiān)測項目 |
預警值 |
1 |
支擋結構頂豎向位移監(jiān)測 |
30mm |
2 |
支擋結構頂水平位移監(jiān)測 |
30mm |
3 |
支擋結構深層水平位移監(jiān)測 |
30mm |
4 |
支擋結構應力監(jiān)測 |
參照設計值 |
5 |
堆填邊坡坡體豎向位移監(jiān)測 |
連續(xù)三天超過10mm/d |
6 |
堆填邊坡坡體水平位移監(jiān)測 |
連續(xù)三天超過10mm/d |
7 |
堆填邊坡坡體深層水平位移監(jiān)測 |
連續(xù)三天超過10mm/d |
8 |
周邊道路豎向位移監(jiān)測 |
30mm |
9 |
周邊管線豎向位移監(jiān)測(壓力剛性管道) |
20mm |
周邊管線豎向位移監(jiān)測(非壓力剛性管道) |
30mm |
周邊管線豎向位移監(jiān)測(柔性管道) |
40mm |
10 |
周邊建(構)筑物豎向位移監(jiān)測 |
30mm |
11.4.4 長期監(jiān)測頻率及報警值由接收單位確定。
[1]
11.5 其他監(jiān)測
11.5.1 當建設場地周邊有地鐵、隧道或其他對位移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設施時,監(jiān)測項目應符合相關部門規(guī)定。
11.5.2 工程施工開始前應進行周邊環(huán)境調查及鑒定工作;固體廢棄物堆填施工和使用期內,每天均應由專人對施工情況、周邊環(huán)境、監(jiān)測設施等進行巡視檢查,并做好記錄,發(fā)現異常和危險情況,應及時反饋給建設方及其他相關單位。
11.5.3 長期監(jiān)測應采取定期監(jiān)測與目測巡視相結合的方法,大型項目可同時采用遙感監(jiān)測方法。
11.5.4 根據周邊環(huán)境及堆填邊坡重要性,必要時設置坡體分層沉降監(jiān)測。
12 檢驗
12.1 一般規(guī)定
12.1.1 原場地地基處理質量檢驗應滿足設計要求,并符合現行業(yè)標準《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 79和相關標準的規(guī)定。
12.1.2 原場地地基處理質量檢驗應采用鉆探取樣、動力觸探、靜力觸探及載荷試驗等原位測試方法和室內土工試驗等。
12.1.3 固體廢棄物堆填大面積施工前,應進行工藝性試驗并檢驗堆填體抗剪強度參數是否滿足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所采用的抗剪強度要求。
12.1.4 固體廢棄物堆填施工的質量檢驗應分層進行,并應在每層的壓實指標、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符合設計要求后鋪填上層。
12.1.5 固體廢棄物堆填施工的質量檢驗,應結合填料性質、施工方法等采用鉆探取樣、動力觸探、靜力觸探等原位測試方法及室內土工試驗等,必要時可采用物探方法檢驗其均勻性。
12.1.6 對用于質量檢驗的探坑或重型動力觸探孔等,檢驗后應及時填實恢復。
12.2 坡率法堆填質量檢驗
12.2.1 固體廢棄物堆填質量檢驗試驗方法的選取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粗粒土和土夾石混合填料分層壓(夯)實質量檢測應采用現場干密度試驗,試驗坑的直徑宜大于3倍最大填料粒徑,且不應小于1. 0m;
-
填料粒徑大于38mm時,應在填筑地基深度內挖探坑采用灌水法檢測干密度;填料粒徑小于38mm時,可采用灌砂法或環(huán)刀法檢測壓(夯)實系數。
12.2.2 固體廢棄物堆填質量檢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堆填質量檢驗項目應包括坡率、壓實系數、物理和力學性質指標等;
-
堆填的壓實度檢測宜采用環(huán)刀法、灌砂法或灌水法;
-
檢測點的布置和檢測頻率宜根據工程特點、填料性質、設計要求及施工工藝等因素確定,對施工完成后處于地下水位以下地段宜增加檢測頻率。
表17 堆填施工質量檢驗
項目 |
序號 |
檢驗項目 |
允許偏差 |
檢查數量 |
檢驗方法 |
主
控
項
目 |
1 |
坡率 |
不大于設計值 |
每一檢驗批,不應少于2處 |
儀器測量 |
2 |
填料 |
設計要求 |
每一檢驗批,不應少于2處 |
觀察、現場量測或取樣檢測 |
3 |
干密度
(巨粒、粗粒土料) |
設計要求 |
抽樣數量為每500m2不應少于1處,且每一檢驗批檢驗數量不應少于3處 |
現場試驗檢驗 |
4 |
壓實系數 |
設計要求 |
抽樣數量為每400m2不應少于1處,且每一檢驗批檢驗數量不應少于3處 |
取樣檢驗 |
5 |
標高(mm) |
+50,-100 |
每一檢驗批,不應少于2處 |
儀器測量 |
一
般
項
目 |
1 |
坡面平整度(mm) |
+50 |
每一檢驗批,不應少于2處 |
尺量,觀察 |
2 |
平臺寬度(mm) |
0,+100 |
每一檢驗批,不應少于2處 |
尺量 |
3 |
坡腳線偏位(mm) |
+300,-50 |
全數 |
儀器測量 |
12.2.3 當檢驗指標未達到設計要求時,應進行兩組以上的復檢。當復檢指標達到設計要求時,可僅處理不合格區(qū)域;當復檢指標仍未達到設計要求時,應對檢驗劃定的不合格范圍重新處理,直到合格。
12.3 抗滑樁質量檢驗
12.3.1 灌注樁檢驗可采取低應變動測法、預埋管聲波透射法或其他有效方法,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對低應變檢測結果有懷疑的灌注樁,應采用鉆芯法進行補充檢測;鉆芯法應進行單孔或跨孔聲波檢測,混凝土質量與強度評定按國家現行有關標準執(zhí)行;
-
當長邊尺寸不小于2.0m或樁長超過15.0m時,應采用聲波透射法檢驗樁身完整性;當對樁身質量有懷疑時,可采用鉆芯法進行復檢。
12.3.2 抗滑樁的質量檢驗包括樁成孔質量檢驗及樁身質量檢驗,應符合表18、表19的規(guī)定。
表18 樁成孔質量檢驗
項目 |
序號 |
檢驗項目 |
允許偏差 |
檢查數量 |
檢驗方法 |
主控
項目 |
1 |
總長度 |
不小于設計值 |
全數檢查 |
尺量或儀器測量 |
2 |
斷面尺寸 |
不小于設計值 |
一般
項目 |
1 |
孔頂高程(mm) |
±20 |
儀器測量 |
2 |
孔位(mm) |
50 |
3 |
孔傾斜度 |
1% |
4 |
機械成孔樁沉渣厚度(mm) |
120 |
表19 樁身質量檢驗
項目 |
序號 |
檢驗項目 |
允許偏差 |
檢查數量 |
檢驗方法 |
主控
項目 |
1 |
混凝土強度等級 |
設計要求 |
按檢驗批抽樣 |
檢查檢測、報告 |
2 |
樁身完整性 |
設計要求 |
全數 |
檢查檢測、報告 |
3 |
保護層厚度 |
設計要求 |
按檢驗批抽樣 |
觀察、測量
檢查檢測、報告 |
4 |
嵌固段長度 |
不小于設計值 |
全數 |
觀察、測量 |
一般
項目 |
1 |
樁頂高程(mm) |
20 |
全數 |
儀器測量 |
2 |
樁位(mm) |
50 |
全數 |
3 |
樁截面尺寸 |
0,+30 |
全數 |
尺量 |
12.4 筋格柵質量檢驗
12.4.1 加筋格柵施工質量檢驗應符合表20的規(guī)定。
表20 加筋格柵施工質量檢驗
項目 |
序號 |
檢驗項目 |
允許偏差 |
檢查數量 |
檢驗方法 |
主
控
項
目 |
1 |
土工格柵的品種、規(guī)格和技術性能 |
設計要求 |
按檢驗批抽樣 |
檢查檢測報告 |
一
般
項
目 |
1 |
搭接長度(mm) |
±100 |
按檢驗批抽樣 |
觀察、測量 |
2 |
軸線偏差(mm) |
1500 |
按檢驗批抽樣 |
3 |
折疊及破損情況 |
設計要求 |
全數 |
4 |
壓穩(wěn)措施 |
設計施工方案要求 |
全數 |
12.5 重力式擋土墻質量檢驗
12.5.1 砌體結構擋土墻的質量檢驗應符合表21的規(guī)定。
表21 砌體結構施工質量檢驗
項目 |
序號 |
檢驗項目 |
允許偏差 |
檢查數量 |
檢驗方法 |
料石 |
塊石、
片石 |
預制塊 |
主
控
項
目 |
1 |
砌筑用材料 |
設計要求 |
按檢驗批抽樣 |
檢查檢測報告 |
2 |
砌塊強度等級 |
設計要求 |
按檢驗批抽樣 |
檢查檢測報告 |
3 |
砂漿強度等級 |
設計要求 |
按檢驗批抽樣 |
檢查檢測報告 |
4 |
砂漿飽滿度 |
≥80% |
每個檢驗批抽查不應少于3處 |
觀察、測量 |
一
般
項
目 |
1 |
灰縫厚度(mm) |
20 |
30 |
12 |
每個檢驗批抽查不應少于3處 |
觀察、測量 |
2 |
截面尺寸(mm) |
+30 |
不小于設計值 |
3 |
基底高程(mm) |
土方 |
±20 |
石方 |
±100 |
4 |
頂面高程(mm) |
±10 |
±15 |
±20 |
5 |
墻面坡度 |
±0.5% |
6 |
軸線偏位(mm) |
30 |
7 |
墻面垂直度(mm) |
≤0.3%H且≤30 |
≤0.5%H且≤30 |
≤0.3%H且≤200 |
8 |
平整度(mm) |
≤15 |
≤30 |
≤5 |
|
|
|
|
|
|
|
|
|
|
注:H為墻高(mm)。
12.5.2 混凝土結構擋土墻的質量檢驗應符合表22的規(guī)定。
表22 混凝土結構施工質量檢驗
項目 |
序號 |
檢驗項目 |
允許偏差 |
檢查數量 |
檢驗方法 |
主
控
項
目 |
1 |
墻體用材料 |
設計要求 |
按檢驗批抽樣 |
檢查檢測報告 |
2 |
混凝土強度等級 |
設計要求 |
按檢驗批抽樣 |
檢查檢測報告 |
3 |
外觀質量 |
不應有嚴重缺陷 |
全數 |
觀察 |
一
般
項
目 |
1 |
外觀質量 |
不應有一般缺陷 |
全數 |
觀察 |
2 |
截面尺寸(mm) |
+20 |
每個檢驗批抽查不應少于3處 |
觀察、測量 |
3 |
頂面高程(mm) |
±10 |
4 |
軸線偏位(mm) |
30 |
5 |
墻面坡度 |
±0.5% |
6 |
墻面垂直度(mm) |
≤0.3%H且≤20 |
7 |
平整度(mm) |
10 |
注:H為墻高(mm)。
12.6 坡面防護及綠化工程質量檢驗
12.6.1 噴射混凝土防護厚度和強度的檢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可用鑿孔法或鉆孔法檢測面板護壁厚度,每100m2抽檢一組;芯樣直徑為100mm時,每組不應少于3個點;
-
厚度平均值應大于設計厚度,最小值不應小于設計厚度的80%;
-
混凝土抗壓強度的檢測和評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檢測技術標準》GB/T 50344的有關規(guī)定。
12.6.2 植物防護與綠化的檢驗應符合表23的規(guī)定。
表23 植物防護與綠化施工質量檢驗
項目 |
序號 |
檢驗項目 |
允許偏差 |
檢查數量 |
檢驗方法 |
主
控
項
目 |
1 |
坡面坡率 |
不大于設計值 |
全數 |
觀察、測量 |
2 |
防護范圍 |
設計要求 |
全數 |
觀察、測量 |
3 |
綠化土土質 |
設計要求 |
按檢驗批抽樣 |
檢查檢測報告 |
4 |
苗木的品種、規(guī)格、數量 |
設計要求 |
按檢驗批抽樣 |
檢查檢測報告 |
一
般
項
目 |
1 |
綠化土厚度(mm) |
±30 |
每1000m2不少于2點 |
尺量 |
2 |
苗木間距(mm) |
±100 |
每1000m2不少于2點 |
尺量 |
3 |
苗木密度(株/m2) |
不小于設計值 |
全數 |
計數檢查,觀察 |
4 |
苗木成活率 |
≥95% |
全數 |
計數檢查,觀察 |
5 |
其他地被植物發(fā)芽率 |
≥85% |
全數 |
計數檢查,觀察 |
6 |
噴淋設備數量 |
設計要求 |
全數 |
計數檢查,觀察 |
12.7 排水工程質量檢驗
12.7.1 排水工程質量檢驗應包括下列內容:
-
排水設施的斷面尺寸宜采用鋼尺量測,高程、坡度可用水準儀和全站儀進行檢驗;
-
查驗排水設施材料規(guī)格、強度及其他指標;
-
填筑邊坡排水設施的滲透性宜進行原位滲透試驗。
12.7.2 混凝土截水溝、排水溝施工質量檢驗應符合表24的規(guī)定。
表24 混凝土截水溝、排水溝施工質量檢驗
項目 |
序號 |
檢驗項目 |
允許偏差 |
檢查數量 |
檢驗方法 |
主
控
項
目 |
1 |
混凝土強度等級 |
設計要求 |
按檢驗批抽樣 |
檢查檢測報告 |
2 |
排水坡度 |
不小于設計值 |
全數 |
觀察 |
3 |
外觀質量 |
不應有嚴重缺陷 |
全數 |
觀察 |
4 |
跌水溝、槽位置 |
設計要求 |
全數 |
觀察、測量 |
一
般
項
目 |
1 |
設置位置(mm) |
±20 |
檢驗批構件總數的20% |
觀察 |
2 |
過水斷面尺寸 |
不小于設計值 |
尺量 |
3 |
截面尺寸(mm) |
+50,-5 |
尺量 |
4 |
表面平整度(mm) |
20 |
靠尺和塞尺量測 |
5 |
變形縫位置(mm) |
+50 |
尺量 |
6 |
蓋板支撐長度(mm) |
±10 |
尺量 |
7 |
外觀質量 |
不應有一般缺陷 |
全數 |
觀察 |
12.7.3 砌體截水溝、排水溝施工質量檢驗應符合表25的規(guī)定。
表25 砌體截水溝、排水溝施工質量檢驗
項目 |
序號 |
檢驗項目 |
允許偏差 |
檢查數量 |
檢驗方法 |
主
控
項
目 |
1 |
砌塊強度等級 |
設計要求 |
按檢驗批抽樣 |
檢查檢測報告 |
2 |
砂漿強度等級 |
設計要求 |
按檢驗批抽樣 |
檢查檢測報告 |
3 |
排水坡度 |
不少于設計值 |
全數 |
觀察 |
4 |
跌水溝、槽位置 |
設計要求 |
全數 |
觀察、量測 |
一
般
項
目 |
1 |
設置位置(mm) |
±20 |
檢驗批構件總數的20% |
觀察 |
2 |
過水斷面尺寸 |
不少于設計值 |
尺量 |
3 |
截面尺寸(mm) |
0,+50 |
尺量 |
4 |
砂漿飽滿度 |
≥80% |
觀察 |
5 |
變形縫位置(mm) |
+50 |
尺量 |
6 |
蓋板支撐長度(mm) |
±10 |
尺量 |
12.7.4 排水孔、泄水孔和管溝施工質量檢驗應符合表26的規(guī)定。
表26 排水孔、泄水孔和管溝施工質量檢驗
項目 |
序號 |
檢驗項目 |
允許偏差 |
檢查數量 |
檢驗方法 |
主
控
項
目 |
1 |
管材、濾稅土工布 |
設計要求 |
按檢驗批抽樣 |
檢查檢測報告,觀察 |
2 |
排水坡度 |
不小于設計值 |
全數 |
觀察、測量 |
3 |
數量 |
設計要求 |
全數 |
觀察、計數 |
4 |
反濾層材料、級配及設置位置 |
設計要求 |
全數 |
觀察,檢查檢測報告 |
一
般
項
目 |
1 |
設置位置(mm) |
±50 |
檢驗批構件總數的20% |
觀察,尺量 |
2 |
截面尺寸 |
不小于設計值 |
尺量 |
3 |
連接 |
與排水構筑物銜接順暢 |
觀察 |
4 |
貫通性 |
設計要求 |
觀察、測量 |
附件2
武漢市地方標準
《建設工程固體廢棄物堆填技術規(guī)程
》(征求意見稿)反饋表
專家姓名 |
|
從事專業(yè) |
|
職稱 |
|
工作性質 |
|
所在單位
(蓋章) |
|
通信地址 |
|
郵編 |
|
聯系電話 |
|
電子郵箱 |
|
傳真 |
|
條文編號 |
意見和建議 |
理由和背景材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紙面不敷,可另增頁)